3月1日,新修订的《快递市场管理办法》正式实施,规定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未经用户同意,不得擅自将快件投递到智能快件箱、快递服务站等快递末端服务设施。面对新规,从业者和消费者是如何看待的?快递员是否能适应这些新规?近日,记者对我县快递市场进行了实地探访。

上午十时,在高亭城区的一家物流网点,快递员正在分拣货物,随后便会挨个给客户打电话。据了解,随着新政的推进,我县不少快递公司已经积极调整工作模式。快递员告诉记者,将按照顾客的意愿进行配送。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对一些始终要求送货前联系客户的快递公司,新政实施后对快递员影响不大,但一些刚执行规定的快递员表示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配送效率,“现在每个都要打电话就送得少了,之前能送600件左右,现在在200-300件。”

由于工作量大,部分从业人员感觉执行上有些困难,无法做到每一单都电话确认,有的迫不得已把快递放驿站或者快递柜。有快递从业者告诉记者,快递新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收入,并向记者算了笔账:“如果每个都送货上门的话,100票赚50元,但这50元是在没有投诉、超时的情况下,才能赚到的。”“需要加上话费,还要跑腿,一个快递几毛钱,算下来有的还是亏的。”

快递新规的出发点,是解决快递不送上门问题,更好地服务消费者。记者走访了解到,有些消费者认为新规可以明确快递员的送货义务,他们不反对将快递放驿站,只是希望能被提前告知和选择。
“买重物的话,还是想让快递员送上门的,但如果是小件的快递,放在快递点就行了,按照自己的时间来取件比较方便。”一市民表示。

为更好地执行新规,很多快递公司尝试以数字化手段解决人力不足的问题。记者发现顺丰快递小程序全新升级了偏好设置,用户可以设置送货方式,比如要求长期送货上门,或放在第三方渠道;中通快递也在探索由智能客服问询客户是否需要送货上门等方法,提高效率。
新规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各家快递的经营方式不同,有的快递员靠走量来挣辛苦钱,如果每个电话联系送货上门,不仅量和时效会有所下降,客户也会因电话过多而苦恼。因此,如何优化“最后100米投递”还有个不断规范和完善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