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9210816747864/2023-89635 | 生成日期 | 2023-05-15 |
发布机构 | 县农业农村局 | 文号 | |
组配分类 | 扶贫工作 | 主题分类 |
今年以来,我县紧紧围绕低收入渔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收10%以上,全面消除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0000元以下情况目标任务,扎实推进就业帮扶、结对帮扶、社会帮扶等举措。目前,省低收入农户帮扶系统中,我县在册低收入渔农户共1714户、2087人,其中低保户1476户、共1745人,其他经济困难户238户、共342人。具体总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开展“机关干部帮扶结对低收入农户”工作
按照“处级干部一帮一”“科级干部二帮一”“一般干部三帮一”的要求,做好机关干部帮扶低收入渔农户增收工作。目前,全县共结对贫困户1523对,帮扶资金和实物价值稳定在每户1600元以上。
二、多措并举,稳步推进就业扶贫
一是扶持建立扶贫基地。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实体,以“家庭农场+渔农户”“专业合作社+渔农户”等模式建立帮扶基地,吸纳低收入农户就业。今年以来,培育帮扶基地1家,吸纳了4户低收入渔农户就业。二是持续开发公益性岗位。今年有25个村推出公益性岗位,安排44户低收入渔农户就业,帮扶低收入渔农户实现就近就业。
开展低收入渔农户医疗补充政策性保险工作
协调民政、医保、慈善等部门开展针对在册的低保低边对象的医疗补充保险工作,低保低边对象的住院治疗费用在医疗保险范围内的,按低保优惠政策比例减免后,剩余自理部分再减半,有效阻断因病返贫致贫现象。
二、存在问题
一、劳动能力弱,自我致富能力不足。多数低收入渔农民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陈旧落后,主动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不高。目前在册低收入渔农户中,因病因残是主要群体。其中因病、因残致贫人数1798名,占比86.2%左右,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低收入渔农民1574名,占总数的75.4%左右,导致能力和素质普遍较低,严重制约了低收入群体接受新技能、新项目和一些新生事物的能力提升。特别是近年来,各类企业普遍加快了技术更新步伐,对就业人员的技能要求进一步提高,低收入渔农户技能素质不适应的问题日趋突出。同时,外来打工就业人员不断增加,就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在同等条件下,低收入渔农户就业更处于不利地位。
二、全民参与帮扶的机制尚不够健全。目前,帮扶救助仍是政府倡导推动为主,大部分是依靠乡镇、村提供一些公益性岗位给低收入渔农户就业,一些企业和相对富裕群体社会责任感不强,没有主动参与社会扶贫的意识,扶贫帮困积极性不高。机关干部帮扶结对活动基本上是以“输血式”送资金为主,没有起到开发式扶贫帮扶应有的作用,缺乏长期性和实效性,帮扶效果不理想。
三、低收入渔农户依赖思想较重。部分低收入渔农户信息闭塞,观念落后,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特别是低保户、低保边缘户因除了首次就业,12个月内不计算收入,接下去就业收入要算,怕低保取消,第2年开始基本没有再就业积极性,容易出现返贫现象,长此以往加重了“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自身增富求发展的主动性不强。
三、明年工作思路
一、充实低收入渔农户的能力建设。目前,延续现有的帮扶政策,重点关注低收入家庭的持续收入增长问题,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在以后帮扶政策取向上,从收入脱贫到能力脱贫,特别是提高低收入渔农户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素质培训,降低脆弱性,提升帮扶质量。
二、开展“机关干部结对贫困户”调整工作。继续按照“处级干部一帮一”“科级干部二帮一”“一般干部三帮一”的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对全县的贫困户帮扶结对对象进行调整,力求实施“精准帮扶”。
三、提高精准帮扶的精准度。加强低收入渔农户的监测与保障,完善贫困边缘户返贫预警干预机制,重点掌握面临因灾、因病、因残、因学、失业等返贫风险的家庭生活状况,确保“应帮尽帮、因纳尽纳”。
四、加强协调合力帮扶。积极统筹社会资源,强化部门之间工作协同,促进扶贫开发政策与社会救助政策有效衔接,加强政策宣传,让广大渔农户“看得见、听得见、搞得懂,”让帮扶政策惠及每个低收入渔农户,关爱和支持低收入渔农户创业、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