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仕道等10位代表:
你们提出的《关于推动养老供给侧改革、促进岱山养老事业发展的议案》收悉,根据我县实际情况,结合与你们面商的意见,现将议案中涉及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县根据老龄人口变化情况,结合我县实际,积极推进医养结合工作,全力谋划养老服务支撑、能力、配套三大建设,努力构建养老服务体系。
一是加快居家养老设施建设布局。为弥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不足问题,从2018年起,我县开始建设乡镇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提供生活、康复护理、托养、家庭支持等服务。目前我县已建成5家设施齐全、服务多元、运营规范的示范型居家养老照料中心。今年新建2家,岱西镇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项目,土建部分将在60天内完成,日托区装修部分已在6月底前完工;高亭镇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项目,进入施工阶段。8月可实现所有乡镇全覆盖。下一步将改造提升已建成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活动设施,为老年人提供齐全的居家养老服务。
二是推进嵌入式社区托老所建设。今年8月底,完成高亭镇2家托老所,竹屿社区托老所依托于高亭镇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已进入施工阶段;育才托老所完成消防设计方案,进入招投标工作。届时将为高亭周边2万余名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下一步,将利用闲置房产和原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重点建设竹屿社区、育才社区等托老所,预留银河湾、紫宸府、君宸府等新建住宅区托老所,预留山外、大岙、东海村、浙江石化等安置小区配套养老服务用房作为片区托老所。托老所由所在乡镇(社区)进行管理,政府给予购买服务等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家庭购买服务。
三是打造“共享食堂”。今年8月底,完成在竹屿新区新建一家容纳300人配送餐需求的“共享食堂”,届时将满足新城区老年人配送餐服务需求,切实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下一步建设“共享食堂”,打造中央厨房,实行“1+N”配送线路,即1个居家养老送餐点为路径在15分钟内的N个送餐车提供覆盖性配送餐服务,积极采用“线上订餐+线下配送”模式,城区主要为行动不便老年人上门配送餐,引导其他行动便利老年人就近到各托老所堂食。“共享食堂”为公建民营非营利性组织,提供分阶梯价格套餐,口味适合老年人群,服务对象为高龄、独居、空巢等生活自理困难的居家老人,不冲击社会餐饮市场。
四是优化配送餐服务点布局。目前高亭镇、岱西镇等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运营后优化调整。岱东镇涂口配送餐点已完成改造工程,合并了虎斗、沙洋、北峰的配餐功能,于2021年6月1日起开始运行。长涂镇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运营后优化调整,合并长西、倭井潭的配餐功能,于2021年2月19日开始运行。下一步,高亭镇保留1个配送餐点,其余8个配送餐点整合到高亭镇“共享食堂”。岱西镇保留2个配送餐点,其余6个配送餐点整合到新建的岱西镇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东沙镇保留5个配送餐点,待东沙康养联合体建成投用后,全镇统一由东沙康养联合体中央厨房进行配送。长涂镇保留3个配送餐点,其余2个配送餐点整合到长涂镇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秀山乡3个配送餐点整合到秀山乡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岱东镇3个配送餐点整合到岱东镇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衢山镇保留4个配送餐点,分别服务衢山西部、中部和东北部片区;在四平依托衢山镇康养联合体设立1个配送餐点,服务衢山东部片区。配送餐服务点调整后,政府补助随人头走,原有服务人员在保留和新设配送餐点优先录用。对一时难以整合的配送餐点,允许试允许看。
五是实施适老化改造。全县今年共完成困难老人家庭改造排摸146户,确定146户改造名单。并完成146户困难群众基本信息、及改造前照片拍摄及系统录入工作。通过环境改造、设施配备、辅具适配等方式,实施对困难老年人家庭的适老化改造,实现“三老”人员和现有失能困难老年人全覆盖。改善生活困难老年人居家环境,缓解老年人因生理机能变化导致的生活不适,增强老年人居家生活的安全性和便利性,从而提升老年人居家生活品质。
六是开展“幸福驿家”扩面工作。今年,衢山岛田涂村“幸福驿家”投入运营后预计服务覆盖偏远海岛群众1.6余万人。新建的“幸福驿家”将在现有服务内容基础上,嵌入更多部门和社会资源,提供更多样化的服务便利,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下一步完善大长涂海岛幸福驿家,建设衢山海岛幸福驿家,为边缘海岛老人提供“5+X”服务。
七是提升海岛养老综合服务能力。建设岱山县康养联合体,在高亭城区建设1个县级康养联合体(总建筑面积16000㎡左右),已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初稿。建设东沙康养联合体,在东沙镇建设1个辐射乡镇的康养联合体(总建筑面积6000㎡左右)。已启动土地划拨程序,委托设计单位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服务周边区域老年人配送餐需求,在配送餐基础上延伸服务,上门为居家老人提供配送药等各项服务。
八是培育养老服务市场。推进养老机构公建民营,东沙镇敬老院、岱西镇敬老院、秀山乡敬老院提升改造后,招引第三方专业团队运营。办好衢山镇社会福利院等现有公建民营机构。建立公办养老机构入住综合评估制度,逐步有序调整公办机构收费价格,加快建立民办养老机构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收费管理机制,分类调整床位费和护理费标准。探索规模化、连锁化方式运行7个乡镇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城镇社区托老所。支持、规范提升东沙镇、衢山镇、秀山乡等民办养老机构。支持高亭镇南浦村养老服务中心等村级养老机构发展。谋划中高端养老服务产业发展。
九是推进养老服务数字化。针对居家老人的智慧养老需求,依托“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创新海岛智慧养老模式,打造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医养相结合”的居家老人养老智慧暖心服务应用场景。精准解决居家老人养老存在的高频事项,实现数字助餐、数字护理、数字监护、数字防诈四大场景目标:有效解决居家老人吃饭难问题;为居家老人实时提供健康生活指导、服务关怀访视、生活陪伴、不良情绪干预等服务;为老年人的居家异常情况可及时预警和提醒;居家老人的财产和人身安全有保障。岱山安养服务平台,已于6月19日上线浙里办。
十是整合各类社会服务资源。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社区文化、体育等设施的功能衔接,党群服务中心、文化礼堂、城市书屋等公共设施加大老年人服务力度,进一步扩大公益性场所老年福利优待范围,公共服务场所积极创造条件,方便老年人办事。群团组织要加强对养老服务的支持、帮助和投入。组织老党员、困难老人、高龄老人等“迎建党百年,看岱山发展”活动,使老年人得到更多的关注和爱护。
十一是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适度提高公办养老机构护理人员薪资,工资增长与最低工资水平调整挂钩,目前已完成初步方案。积极培育养老志愿服务团队,计划培养本土养老服务团队2家,引导建立惠老服务型的公益组织,壮大养老助老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岱山技校的硬件软件优势,加大对社会的培训力度,参与到老年养老服务培训中来。启动开展最美护理员评选活动,评选一批热爱养老服务工作,职业道德素质良好,养老护理专业技能优秀的最美护理员,予以一定形式的奖励和表彰。
十二是完善工作落实机制。建立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养老服务业发展工作联席会议,督促落实各项改革任务,优化项目资金投入方式。把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纳入“十四五”规划,“十四五”时期县乡两级财政体制保持不变,进一步加大养老投入。加强对项目资金使用绩效评价的监督。选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等担任“养老评议员”,每年反馈评议结果。加强宣传引导,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环境,建设具有海岛特色的老年友好型社会。
感谢您对政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岱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7月21日
议案原文
关于推动养老供给侧改革 促进岱山养老事业发展的议案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养老服务工作高度重视,其力度广度前所未有,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浙江省是老龄化比较严重的省份,而我县又是人口老龄化比较严重的区县之一。按户籍人口统计,截至2020年底,我县人口17.35万,60周年以上老年人6.3万,占比36.31%,远远超过省、市数据。按照国际通行的老龄社会标准,60周岁以上老年人达到总人口的30%以上就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与此同时我县老龄人口仍在逐年增加,总体呈现出基数大、增速快、空巢化、高龄化、散居式的特点。老龄化已经成为了制约岱山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因素,这不仅是一个重大的民生问题,更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养老事业的发展,不断加大对养老事业的投入,全县养老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养老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但与日益严峻的老龄化问题和众多家庭对养老的需求相比,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资源设置不够合理。近年来我县建设了很多供老年人日常休闲娱乐的公共文化场所,但总体来看,目前渔农村老年人仍多是喜爱聚集在小卖部、菜场门口,对新建的公共文化场所接受程度不够高。同时养老机构床位供需矛盾突出,公办的养老机构普遍存在供不应求现象,但民营养老机构的整体入住率不高,造成养老资源的浪费,不利于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养老服务内容单一。目前我县养老机构主要以日常生活保障为主,但相关配套设施较先进地区仍有欠缺,如娱乐、医疗等设备种类单一,无法满足现代老人对养老机构的心理需求,且整体服务效益相对低下,以岱东镇为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主要功能以配送餐为主,全镇4个养老服务中心为53位老年人提供送餐服务,且像上门照料、医疗救助、精神慰藉、日托服务等服务受社会资源影响难以开展。
三、专业人才力量不足。人才队伍不稳定,老年人居住社区医疗巡护力量严重不足,吸引和稳定专业人才政策有待完善。基层医护人员招收难,留住更难,尤其在社区(村),更是缺乏医护人员。养老机构的服务人员基本上都是文化程度偏低、年龄偏大,没有接受过相关的专业培训,缺少专业化的服务理念,同时由于收入低、社会地位不高等方面的因素,导致内部人员流动性强,人员流失现象严重。
四、资金保障缺口较大。民办养老机构及村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运作比较困难,自我造血能力不足,经济收入主要依赖财政补贴,市场化程度不高,缺少上级资金扶持难以进一步做大。以岱东镇为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配送餐服务每人每月收费350元,其日常开支均为社区(村)自负,事实上社区(村)受自身经济条件以及人员、物资经费开支的限制,经营压力逐年增加,服务对象越多亏空越大。
为此,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优化养老服务体系基本架构。一是在政策扶持方面,政府需加大财政支持和精准投入,以规划为龙头,重点在居家养老服务功能拓展、医疗与养老有机结合、民办养老机构做大做强、养老服务综合水平提升等方面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二是整合提升养老资源,城镇社区要进一步合理统筹养老机构容纳床位,拓展养老机构服务项目,培育形成示范型、高质量养老服务机构。渔农村要因地制宜整合居家服务资源,实行乡镇统筹、多村联建、集中配餐,避免渔农村养老资源分散配置、重复建设现象。同时,建议将全县范围内的老年大学、闲置校舍等场地设施充分利用起来,为老人提供文化、体育活动场所,以此来降低政府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成本。三是强化公办养老机构兜底保障,构建完备的社会救助相关指标体系,积极推进公办养老机构入住综合评估和轮候制度,优先向孤寡、失能、残疾、高龄老年人以及做出特殊贡献的老年人提供服务。四是汇聚各方力量参与养老事业。鼓励和引导社会中介机构、家政企业、物业公司等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逐步建立起连片辐射、连锁经营、统一管理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二、倡导实行新型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受传统生活习惯的影响,当前居家养老模式是我县广大老年人的首选。首先,建议在城镇社区落实新建住宅小区与配套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同步政策,制定出台住宅小区养老设施配建实施办法。在渔农村社区按照“全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基本工作思路,加快推进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落实“日间统一照料,夜间分散居住”的居家养老模式,重点设置助餐助浴、康复护理、老年教育等服务项目,不断提升居家养老服务水平。其次,要加快整合目前已建成的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文化礼堂、卫生服务中心等项目功能,同时深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上门体验或下沉服务的形式,有效拓展居家养老服务领域,真正做到使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颐养院的养老服务水平。
三、升级养老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一是落实基础服务配套保障,要逐步提高护理型养老床位比例和公办养老机构床位供应总量,加大力度改善低端民办养老机构的供养环境和消防安全设施,整体提升我县机构养老水平。二是推动发展“智慧养老”模式,依托大数据平台,建立智慧养老综合服务中心,提供养老政策咨询、养老服务供需对接,开展服务质量监督评价等服务,实现对老年人信息的动态管理。拓展智慧产品设备在养老领域的应用,通过手机终端为老年人提供应急助援、家政服务、日常照顾,进一步提高养老服务的工作效率。三是推动发展“医养融合”模式,使医疗卫生资源向社区、家庭流动延伸,完善医疗服务团队建设,提高居家养老医疗救助能力。加强我县民政、人社、卫计等部门的沟通协作,推进养老机构医疗服务能力建设,积极拓展医疗机构的为老服务、康复护理功能,加快推进社会养老医养结合。
四、在养老服务专业队伍上下功夫。提升养老服务质量,配备一支专业的服务型养老队伍是关键。一是要注重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鼓励支持我县职业学校开设适应养老服务市场需求的专业课程,培养壮大一批年轻化、专业化的养老护理队伍。民政、人社等部门加强协调配合,设置社会工作岗位,吸引专业社会工作者和高校社工专业毕业生到养老服务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就业。二是要探索建立量化服务评价体系,将硬件设施、服务要求、服务内容与质量要求作为养老服务量化评价指标,通过动态考核,予以一定形式的奖励和表彰,同时逐步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工资福利待遇,确保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进得来、留得住、能安心工作。三是要花大力培育本土化志愿服务品牌,引导建立惠老服务型的公益组织,广泛吸纳志愿资源,壮大养老助老志愿者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