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非遗名录——“鱼骨塑画”
远在五万年前山顶洞人时期,贝壳就被穿成串链作为装饰。商代到秦代,贝类中的一种,被打磨穿孔后,长期当作货币使用,这就是贝币。春秋战国时期,贝壳被普遍制成项链、臂饰、腰饰、服饰等,甚至还出现了马饰、车饰。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三成将士都用红线穿贝壳作坠饰,以壮军威。秦汉时期,由于冶炼技术的提高和普及,为贝壳的雕琢开辟了新途径。艺人们利用贝壳的色泽,将一种较平整的贝壳磨成薄片,再雕出简单的鸟兽纹图样,镶嵌在铜器、镜子、屏风和桌椅上作装饰,俗称“螺钿”,这种工艺目前不少地区仍然保留着。宋、元前后,中国民间的螺钿镶嵌和贝贴等工艺已经十分流行。品种有各种人物、动物、花卉、挂屏等陈设品;各种文具、烟具、台灯等生活用品。色彩绚丽,形状奇异,自然美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各地贝雕工人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注意吸收牙雕、玉雕、木雕和国画等众家之长,结合螺钿镶嵌工艺特点,研究成功了浮雕形式的贝雕画和多种实用工艺品,从而揭开了贝雕工艺史崭新的一页,产品大量出口创汇,畅销国内外市场。
贝雕制作,在岱山又被称作鱼骨塑画。在海岛渔民的眼中,鱼骨有幸福平安的含义。以鱼骨、鱼刺、鱼皮、鱼鳞以及螃蟹、蛏子、贻贝等外壳这些渔家厨余垃圾作为原材料,通过简单加工塑形,制作成动物、花卉等造型艺术品。
岱山,地处东海之滨,位于舟山群岛的中部,是舟山大黄鱼主要产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岱山境内居民多以捕鱼为生。旧时,渔家孩童缺乏玩具,手巧的渔妇就用吃剩的鱼骨、贝壳等制成小玩物,作为孩童耍玩之用。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善,昔日的贝雕,早已不单是孩童手中的玩物,而是升级为工艺品、旅游伴手礼,成为馈赠宾客的文化礼品,是岱山对外文化交流的一张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