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非遗名录——“船模制作工艺”
信息来源: 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发布日期: 2021- 05- 14 10: 03 浏览次数:

船模,是按照古代木船比例,选用民间惯用造船材料,由民间船匠手工制作而成的,是渔家人一段抹不去的船文化记忆。

渔船,是海洋渔业的基本生产工具。在新石器时代前早就出现了船,称“独木舟”,采用比较粗长的树木雕凿而成。到春秋战国才出现用木板拼装船(拼板船)。宋朝,渔业初具规模,渔船逐渐增大,一般船长8-10米(约3丈),载重3-4吨。船头两侧没有装饰“船眼睛”的称为“瞎眼龙头”,宋后期至清初,渔船船头两侧均装上“船眼睛”,称之为“亮眼木龙”。

岱山濒临东海,境内有四大渔场,资源丰富,素称“渔盐之利、舟楫之便”。岱山经过明清两次海禁,鱼类资源得到了保护,尤其是岱衢族大黄鱼资源十分丰富。康熙27年后,华东江、浙、闽、沪三省一市渔民进入岱衢洋捕捞大黄鱼,岱山东沙、衢山成为著名渔港。《浙江当代渔业史》中记载 “每逢渔汛,衢山岛斗镇里大小船至数千,人至数十万,停泊晒鲞,殆无虚地。”各地形态各异的渔船云集渔港,这里也成为渔船的世界。自然,人们对渔船、古船情有独钟,于他们而言,船是家,是避风港,而船模是他们的情感归宿。

鸟船,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船之一,俗称舟山雕船。其中代表船型就是绿眉毛,其特点是船艉部有大面积彩绘,艏部是鸟咀展翅,艏龙口之上有条绿眉为记,被称为“花屁股大绿眉毛”船,昵称“三道娘子”。舟山鸟船形制从宋代初步形成,到明代清代基本定型,又俗称绿眉毛,并延续至今。舟山绿眉毛传统帆船的船头像一只鸟,这个特征正好符合中国舟船史上的浙江鸟船,它是延续了七千年中国舟船文化的缩影,因此具有很深厚的海洋历史文化积淀。

岱山地处舟山渔场中部,水质肥沃,温度适中,适合鱼类索饵、产卵。境内有岱衢洋渔场、黄大洋渔场、黄泽洋渔场、灰鳖洋渔场。境外渔场,在宋时,洋山海域已形成大黄鱼渔场,清道光间,舟山渔场所属马迹、大戢、洋鞍、中街山等岱山毗邻陆续开发。同治间至民国初,渔船北达吕泗,南至猫头洋渔场作业。50年代后期起,渔船机帆化兴起,渔场扩展。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南至闽东渔场,东至鱼外、温外渔场,北达渤海湾渔场、辽宁海洋岛渔场、海东渔场。

岱山鱼类约有140余种,以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鳓鱼、鲳鱼、鳗为主,渔船捕捞作业也经历了木帆船、机帆船、渔轮等阶段。

据史载,唐中期舟山海域已出现各类木帆船,舟山地处海岛,自唐宋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这一千余年中,基本上以海洋木帆渔船居多,其他海船较少。舟山各类木帆船和其他各种海船,均系传承鸟船之优良船型。鸟船,其船形最鲜明的特征是“船艏两舷左右外伸像倒挂八字,如鸟展翅飞翔故名鸟船。船舷两侧外拱,船艄平阔,船体坚固平稳,抗风破浪性能强。”

船模制作一般以杉木、樟木和松木为原料,仿古船船模选用深色进口木材为主(做船体),配料是椴木(做上部亭台楼阁)。备以胶水、螺丝、铜钉、石膏粉、油漆、清漆(仿古船模用)、沙皮等。船模制作工艺比较复杂,一般工序是:按比例拟好图纸;锯出各种规格的木材片子;按尺寸定好龙筋和船头鼻;固定梁柱和绕柱;钉好底板和船尾栏板;配上船侧板和玉筋;填缝隙;刷上油漆;配制船眼睛及锚;制作桅、篷、橹、桨、门舵;最后做出各式合体的帆和各种装饰之类的部件。

船模制作技艺特别注重花纹装饰、镂空锼花和精工制模,不仅船体花纹清晰、匀称纤细,而且楼阁门窗、栏杆等处的花纹也处理得精细入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