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开乾等11名代表: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强县域医共体建设的议案》收悉。根据我县实际情况,结合县卫生健康局、县发改局、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县财政局等部门意见,并与你们面商的意见,现将议案中涉及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我县于2019年1月正式成立岱山医疗健康集团。集团是由县第一人民医院、县第二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和7家乡镇卫生院组成的紧密型医共体,并确立了集团“一办四部”的组织架构模式,逐步实现管理扁平化、运行垂直化、业务整合化。成立以来,集团在卫生治理结构、卫生资源配置、基层能力提升等方面起着“发动机”作用,同时在促进基层医疗体系错位布局、精准发展方面起着“推动器”的作用,集团整体医疗服务能力逐步提高,医疗业务收入呈增长趋势,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基层医疗机构门诊人次较上年增长7.7%。
一、提高县域医共体办医水平。一是高标准谋划县一院迁建工程。紧扣自贸区、大桥时代等主题,科学规划县第一人民医院迁建,着力推进项目各项前期工作。计划8月开标。另外,今年对三个院区基础设施设备进行改造,特别是中医院区,针对设施设备陈旧、布局不合理、就医体验差等问题,通过重新布局建设针灸推拿治疗中心,优化住院病房环境,对化验室、中医馆、中药房进行一体化改造,全面优化就医环境,提升群众满意度。二是全面实现医疗资源共享。建立和完善了县域统一的远程会诊、影像、心电、消毒供应等共享中心,统一了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慢性病用药及中成药的目录,使用牵头医院唯一账号实行统一药品采购。同时,推动医疗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对城区医疗机构功能布局进行调整。强化牵头医院能力建设,新增1.5T核磁共振和32层螺旋CT,完成急救中心改造项目,胸痛、卒中、创伤诊疗中心更加完善。三是着力提升医疗智慧化水平。加快推进医共体新型信息化建设,用于解决当前我县各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烟囱林立、信息孤岛”问题,实现医共体资源调配、业务经营、质量评价、财务分析、效率监测等数字化管理。其中,把公共卫生监控信息化作为重要内容,在医共体信息化建设中加以体现,实现疫情实时监测、定期分析研判、及时预警等功能。目前,该项目已启动相关前期工作,现已进入招投标公示阶段。四是实施县口腔中心建设。针对我县口腔医生相对缺乏、缺少口腔高端业务等现状,整合了三家医院的口腔科,实施县口腔中心建设。该项目总投资420万元,主要对高亭镇中心卫生院旧址进行装修和改造,改造后中心建筑面积1510平方米,设置普通牙椅12张,口腔种植室、专家门诊、初复诊分类治疗。五是扎实推进“20分钟卫生服务圈”建设。顺利完成高亭镇、秀山乡、长涂镇3家乡镇卫生院的迁建,乡镇卫生院硬件设施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目前7家乡镇卫生院全部达到“省级规范化乡镇卫生院”和“浙江省乙等乡镇卫生院”标准,基层医疗机构用房标准化率达100%。建成东剑、港南2个健康小屋,配备了自动除颤仪、制氧雾化泵、远程会诊系统和自助检测等医疗设备,有效推动偏远村庄及悬水小岛的急救能力提升,使群众就医更加便捷。今年,计划实施5个村卫生室(站)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届时我县村卫生室(站)标准化、规范化率可达60%。
二、推动优质医疗资源精准下沉。一是深化“双下沉、两提升”。目前,医疗集团已与上海仁济医院、舟山医院、上海金山医院等三甲医院建立医联体。今年上半年,上海方面共有33位专家来我县开展医疗服务,每次5-6位专家利用双休日到人民医院院区坐诊;舟山医院专家下沉人民医院院区11人次,其中1名骨科医生长驻衢山分院。二是强化基层诊疗能力提升帮扶。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强什么”的要求,实行医共体内临床科室垂直化管理,县级医院下派10名中级以上职称卫技人员在衢山院区开展帮扶工作,选派心内科、内分泌科等重点科室6名临床专家轮流到乡镇分院门诊坐诊,今年上半年共计下沉126人次。三是建立人员流转机制。出台实施《岱山医疗健康集团医、技、药人员流转方案》,明确人民医院院区、中医院区医务人员职称晋升前必须有在衢山院区工作经历,分院卫技人员晋级前必须有到离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的经历。医共体将职称评聘方案和人员流转方案有机结合,进一步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稳定基层卫生技术人才队伍。
三、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能力。一是开展远程医疗服务。成立远程放射诊断中心、远程心电诊断中心、县级远程医疗会诊中心。乡镇卫生院的放射、心电检查由县级医院进行诊断,提高了检查质量;定期开设远程专家门诊,基层群众在乡镇卫生院就能享受市、县级医疗专家的诊疗服务。二是大力加强基层特色中医建设。调剂中医院区医生到已建中医馆的基层医疗机构坐诊,解决基层中医馆“有馆无医”现状。今年根据市里统一安排,将推出基层中医师承培养计划,培养一批能中会西的乡村执业助理医师,充实基层医疗卫生队伍。三是开展对基层的技术帮扶。组织基层全科医生开展基层实用医疗业务技能集中培训,并分批次安排人员在县级医院进行轮训或短期进修,加速基层全科医生成长。2019年,共计开课20节,培训基层医生96人次。四是优化基层卫生人才资源配置。积极争取政策,通过定向委培,补充基层卫生人才,去年医共体内共分配安置27名,其中分配给基层医疗机构17名;今年计划分配安置22名,其中分配给基层13人;计划引进医师“银龄”人才2名,充实基层卫生力量。不断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出台《岱山县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评价办法》、《岱山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办法》等,进一步提升医疗卫生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四、丰富基层医疗服务内涵。一是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出台《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实施方案》,目前我县已开启专科医生、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共同参与,县镇村三级联动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签约服务团队通过健康讲座、上门服务等多种形式,更好地服务受签群众,将健康知识传送给广大群众,引导群众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和有序就医习惯。二是扎实开展公共卫生工作。协助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排查,主动收集和提供风险信息,并对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采取隔离、医学观察等措施,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伤者进行医疗急救,及时转诊。目前,各乡镇分院组建乡镇卫生应急机动队15支共72人,并常态化强化队伍专业素质,整体提升应急反应能力。今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各乡镇分院投入大量精力用于疫情风险排查、知识宣传等工作。同时,切实加强高血压、糖尿病、严重精神障碍等重点疾病的社区随访管理。三是试行医养结合。与上海海阳集团合作开发完成县级智慧养老平台,新增居家养老服务中心6家,新增护理型床位180张。下步将鼓励基层卫生院向医养结合模式转型,提供医疗、养老、护理等服务。
五、深化医保支付改革。一是实质推动总额预算管理下的多元复合支付体系建设。对住院医疗服务,实施按DRGs(疾病诊断相关分组)点数付费,对长期、慢性病的住院医疗服务,探索推行按床日付费,对门诊医疗服务,实施门诊预算总额包干付费,逐步形成医保基金预算更加合理、分类更加科学、资源配置更加有效的医保支付体系。强化医保监管作用,抓好落实县域内公立医院、基层医疗机构、民营医院专项整治行动,坚决杜绝药物过度使用情况发生。二是推进长三角地区跨省异地就医门诊直接结算系统。建设长三角地区跨省异地就医门诊直接结算系统,进一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截至今年5月底,我县医共体下属10家成员单位及2家社会办医院(岱山广华骨伤医院、岱山洁丽雅口腔医院)均已开通长三角跨省异地就医门诊直接结算。目前,省内及上海异地就医“住院+门诊”均可以直接结算,我县群众外出就医和长三角群众在岱就医医保报销更加便捷。三是实行集团药品带量采购。按照“腾空间,调结构”的总要求,结合医疗集团上年实际使用情况,药品采购品种和采购量上半年基本完成全年任务,现已采购使用 21 种。抓好药品集中采购工作,在药品使用上不搞一刀切,做好管控结合,对使用集采药效果差和副作用大的病人及时调整用药,进一步提高群众满意度。
岱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0年7月15日
议案原文
关于加强县域医共体建设的议案
(县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第67号议案由夏开乾等11名代表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意识和健康理念不断增强,农村居民对医疗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县城乡医疗服务水平还是存在较大差距,基层卫生院优质医疗资源匮乏、基本医疗服务力较弱,农村居民看病的可及性、有效性和方便性还不能得到充分解决。医共体建设就是分级诊疗的一个重要载体,通过实行以县级重点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县、乡镇、社区(村)一体化管理模式,构建三级联动的县域医疗服务体系。为此建议:
(一)打造县域医共体,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下沉。基层医疗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服务能力偏弱,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没有住院服务功能,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学历、服务水平总体偏低,造成老百姓舍近求远,多花金钱和精力跑县城、跑大城市,导致部分城市大医院“门庭若市”,基层医疗机构却“门可罗雀”。一方面要通过医共体建设,加强乡镇卫生院急救、全科、儿科、康复和中医药等服务能力建设,鼓励提供住院服务和适宜手术,推动乡镇卫生院达到二级乙等以上医院医疗服务水平。另一方面要严格按照“首诊在基层、分级诊疗、康复在社区”的基本原则,县人民医院院区、中医院院区将部分床位紧张、群众需求大的专家医生针对性下沉到各乡镇分院坐诊、指导,实现医疗资源上下贯通,有力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
(二)加强诊疗技能帮扶,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通过医疗资源下沉、人才下沉,实现“高水平”对“低水平”的技术帮扶,上级医院专家教授下基层通过言传身教、现场就诊讲解、培训指导等,帮助提升基层医护人员的技术操作水平和诊治能力,实现基层百姓“小病不出村、治疗在当地”的目标,更好地满足就近就医需求。加强城乡医护人员交流,有计划地组织县城优秀医护人员轮流到基层卫生院坐诊,基层医护人员到县城医院临床进修,将有无在基层从医工作经历,作为评定职称、评选先进的重要条件,促进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合理配置。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实习服务,帮助解决基层卫生院人才短缺、技术断层的问题,逐步缩小城乡医疗服务水平差距。
(三)丰富基层医疗内涵,探索医养融合新模式。针对我县各乡镇常住居民老年人口居多这一现状,通过医共体建设,补足基层医疗服务短板,建立由专科医生、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共同组建的家庭医生团队,下沉基层,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开展家庭出诊、家庭病床、巡回医疗等居家医疗卫生服务。鼓励基层卫生院向医养融合模式转型,建立医养一体化的医养中心,为老年人开通绿色就诊通道,提供医疗、养老、护理等综合服务。每年免费为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体检、健康指导等健康管理服务,将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有机融合。
(四)深入推进健康岱山建设,提高医疗健康集团办医水平。大力推进县第一人民医院迁建选址和初步设计工作,实施县级医院改造工程,进一步深化医保支付改革,推进我县纳入长三角地区跨省异地就医门诊直接结算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