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2330921472200430C/2020-69374 | 生成日期 | 2020-12-02 |
发布机构 | 县气象局 | 文号 | |
组配分类 | 计划总结 | 主题分类 |
2020年,岱山县气象局全体党员和干部职工在县委县政府和省、市气象局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努力推进气象现代化,加强开展公共气象服务,助力“湾区明珠·自贸港城”和“四个岱山”建设。现将我局2020年及“十三五”工作总结如下:
一、2020年工作总结
(一)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
岱山县气象局全体党员和干部职工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履行全面从严治党、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各项主体责任。积极开展省市县局气象部门党支部三级联动工作,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开展融入业务抓党建示范建设,认真执行支部“三会一课”制度,积极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积极创建服务助跑模范机关,广泛深入开展“三服务”。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格执行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积极推进清廉新区气象建设。我局机关支部获评2019年度五星堡垒指数。
(二)做好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工作,守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我局主动对接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努力提高海洋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和服务能力,切实做好政府决策服务、社会公共服务和专业专项服务,助力全县“五大会战”。圆满完成春节春运、中高考、休渔谢洋大典等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活动专题气象保障服务。继续开展并深化气象为渔服务,有效保障全县休闲渔业安全生产,促进从业渔民增产增效和渔区乡村振兴。
(三)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忠实践行“两山”理论。
努力推进岱山气象现代化建设,实施乡镇自动气象站加密工程。今年完成了秀山客运中心站、东沙古镇站、岱西青黑站、衢山桥梁山站等5个海岛自动站建设,新建了秀北、罗家岙、党校地块、鱼山等4个雨量自动监测站。围绕“美丽岱山”建设工作,上半年完成了清新空气(负氧离子)气象监测站验收,开展观测和数据上传。加强部门合作共享,与环保联合开展大气重污染预警、空气质量预报、负氧离子监测等工作。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以生态文明建设和气象防灾减灾为重点,全面实施乡村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行动。
(四)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强化气象依法行政。
深化气象审批服务“最多跑一次”改革,进一步完善“最多跑一次”事项的办事指南,进一步削减办理材料、精简办事流程。深化防雷安全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对易燃易爆危化品场所和3A级以上旅游景区防雷安全全覆盖检查,联合县应急管理部门开展防雷安全检查,强化防雷安全监管。
(五)积极做好气象科普知识宣传,深化文明单位创建。
年内在居民小区和渔农村新安装了气象信息显示屏5套。编录《气象灾害防御“线上课堂”》科普网课,通过钉钉、微信、手机APP等新媒体播放,开展线上气象防灾科普宣传教育。开展气象科普进机关、进社区、进家庭、进校园,做好服务绿色石化基地建设、自贸港区建设等国家战略项目和舟岱大桥建设等重点工程的气象防灾减灾宣传。配合做好中国台风博物馆的管理工作,下半年通过全国首批“国家气象科普基地”的评审,台风博物馆“馆长说收藏”被新华网播放。支持秀山小学全国校园示范气象站的建设与发展。巩固和深化省级文明单位创建,积极开展创城、志愿、卫生、慈善、帮扶等社会公益活动。
(六)2020年亮点工作
1、深化气象防灾减灾六大能力提升省级试点工作,开展高亭、衢山、长涂等中心渔港避风条件气象评估,推进渔港安全避风三色图制作与发布。
2、设立了岱山渔业气象服务党员线上工作室,每周轮流由一名在职党员主持开展伏休期群众渔业后勤生产线上气象服务,受到渔区群众的欢迎和地方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
3、在疫情防控期间,为配合政府做好企业复工复产,我局党员策划、编录了《气象灾害防御线上课堂第一讲——企业篇》,通过钉钉、微信微博、企业群等线上传播,开展面向复工复产企业工人和民工的远程科普培训,受到了鱼山绿色石化基地、自贸港区企业的欢迎。后续又编录、发布了《第二讲——社区篇》和《第三讲——校园篇》。
二、“十三五”工作总结
“十三五”以来,岱山县气象局努力推进气象现代化、全面深化气象改革、着力推进气象法治建设、努力加强气象部门党的建设,积极提升气象保障和灾害应急响应能力,切实服务国家战略,保障人民群众安全福祉。“十三五”规划的19项指标能如期完成。
(一)通过推进海洋气象综合观测网建设,完善了海洋环境气象监测,形成了初具规模的近海立体气象综合观测业务,海洋气象综合一体化观测和信息支撑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全县42个各类气象自动站基本实现了乡镇、主要岛屿、产业功能区块全覆盖,基本消除气象灾害监测盲区。
(二)通过推进海洋气象业务服务系统开发建设,提升了气象信息化和集约化水平,加强了海洋气象预报预测能力建设,提高了气象精准化预警服务水平。相继开发建设完成了“岱山海洋气象精细化预报业务服务平台”、“岱山休闲渔业气象保障服务业务工作平台”,初步形成了无缝隙、精细化、网格化、专业化的海洋气象预报预测产品体系。
(三)通过推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发展“互联网+”智慧海洋气象公共服务,促进与社会融合发展,拓展了海洋公共气象服务领域,进一步提升了气象服务智慧化程度。建设完善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着力提高公众气象科学素养和防灾减灾意识。建设完成了岱山天气微信公众号,建设了海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在全县城乡累计建有公共气象信息显示屏40套、户外大型气象科普公共宣传栏12座、气象预警大喇叭(农村应急广播)122只。基本实现了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气象信息公众覆盖率、气象服务社会满意度达到和超过了预期目标,公共气象服务效益更加明显。
(四)通过推进气象防灾减灾的法制化建设,海洋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进一步健全。建立了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社会应急响应机制,推进全社会防灾减灾的法制化建设,全会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和知识水平显著提高。
(五)通过升级改造现有运行监控系统,提高了气象专业装备维修保障水平,提升了通信网络保障支撑能力,改善了海岛气象台站基础设施,海洋气象装备保障体系初步建成。通过实施“岱山县气象局探测环境综合改造工程项目”和“岱山县气象局业务平台改造项目”, 改善了海岛气象台站基础设施。
(六)“十三五”期间亮点工作
1、由岱山县气象局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的“休闲渔业气象保障服务”获评2018年度全省气象部门创新工作。
2、岱山县气象为渔服务工作经验被中国气象局摄制成专题宣传片入播中国气象频道《中国减灾》栏目,在全国气象部门推广。
3、2020年,中国台风博物馆作为浙江省唯一参评的“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通过了由科技部、中国气象局联合组织的全国首批“国家气象科普基地”的评审。
三、2021年及“十四五”工作思路。
2021年及“十四五”期间,我局将按照县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会提出的总体要求、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对标建设“四个岱山”、打造“重要窗口”海岛风景的目标定位,进一步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为新时代岱山经济社会发展和海岛民生福祉提供优质的气象服务,贡献气象力量。
(一)2021年工作思路
1、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巩固和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扎实推进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
2、贯彻落实好县委县政府和省市气象局的工作部署,以勇于担当、敢于创新、乐于奉献的精神在推进“湾区明珠、自贸港城”和“四个岱山”建设、打造“重要窗口”海岛风景中贡献气象力量。
3、努力完成县委县政府和省市气象局布置的年度重点工作任务、考核目标任务和其它工作任务。
4、继续做好全年各类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和政府决策服务、公共气象服务、专业专项服务。深化气象为渔服务、交通气象服务,提高服务绿色石化、自贸港区能力。
5、进一步 “最多跑一次”改革,优化气象行政审批改革,加强防雷安全监管。
6、围绕乡村振兴工作,持续推进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社区(村)建设,深化气象防灾减灾社会科普宣传。
7、“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开好局、起好步,加强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
(二)“十四五”规划思路
1、通过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及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建设,加强气象灾害应急能力建设,,提升气象防灾减灾精准预报综合保障能力,维护生命安全。
2、通过提升临港、石化等产业气象精细服务能力,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气象服务,提高与社会各部门融合共享发展及专项精细服务能力,提升广领域气象专项精细服务能力,服务生产发展。
3、通过深化乡村振兴公共气象服务,提升农业渔业气象监测预警服务水平,发展“一带一路”气象公共服务,提升全面小康社会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助推生活富裕。
4、通过加强应对气候变化气象保障能力建设,提高海洋生态旅游气象综合监测保障能力,提升美丽岱山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能力,维系生态良好。
5、通过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加强气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推进智能精密观测系统能力建设,提高网络安全和气象信息化集约化科技创新水平,提升舟山气象综合精密观测支撑能力,完善科技创新。
6、通过强化党建引领,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工作,深化气象改革和制度创新,深化气象管理和业务服务体制改革,加强气象文化发展与建设,强化廉政建设和执纪监督,加强气象法治和科学管理,提升气象事业法制化现代化治理能力,深化体制完善。
7、通过提升气象现代化水平和气象保障服务能力,改善海岛气象台站功能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气象事业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加强基础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