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09210816747864/2020-69759 生成日期 2020-11-10
发布机构 县农业农村局 文号
组配分类 政协提案办理结果 主题分类
岱山县农业农村局关于县政协九届四次会议第16号建议的二次复函
信息来源: 县农业农村局 发布日期: 2020- 11- 10 16: 10 浏览次数:

赵红燕委员:

关于您提出的《关于盘活农村资源促进乡村振兴的建议》,现二次复函如下:

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全域联动、全域激活,积极探索多元化渠道盘活利用闲置农房和闲置宅基地,推动渔农村产业融合,增加渔农民收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具体成效如下:

一、强化产业发展布局。研究出台《岱山县开展宅基地“三权分置”盘活闲置农房试点工作实施意见》《岱山县渔农村闲置农房盘活利用管理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政策制度,明确闲置农房盘活条件、发展途径、产业方向及流转管理。通过综合考量闲置农房地理区位、集聚数量、闲置原因、盘活意愿等因素,结合全县旅游和产业发展规划,统筹规划闲置农房利用,布局高亭大峧山、东沙小岙、岱西双合、岱东后沙洋、长涂叮嘴门、秀山秀北、衢山冷峙等十大盘活利用重点区域,排摸出闲置农房3000余户,面积540余亩。

二、强化项目推进引领。遴选一批精品村和景点,加快串点、连线、扩面步伐,按照“提升一批、推进一批、储备一批”的规划,确定东沙江窑湖、岱西双合村、岱东沙洋村、衢山打水村“绿野仙踪”、衢山“狗头颈”、长涂叮嘴门等6个闲置农房盘活招商引资项目,计划用3年时间,打造一批示范性的闲置农房盘活典型样板。近年来,岱东镇积极打造上船跳精致村落,盘活8套农房用于建设民宿、窑洞酒吧、茶吧、轻食馆、电商线下体验店等项目,深入挖掘徐福文化旅游资源,依托鹿栏晴沙等景区,打造旅游村庄示范点并申报3A级景区村庄;岱西镇双合村承接鱼山绿色石化溢出效应,打造“石头记”美丽精品村,整体推进“农房+”特色项目,助力旅游休闲产业均衡发展,收储农房30余套,打造餐饮、茶吧、自助民宿等不同业态。

三、强化市场平台建设。搭建闲置农房流转交易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交易见证、合同签署等服务,目前已发布闲置农房流转信息310条。同时,我们成立了岱山县民宿协会,积极推介岱山海岛资源禀赋、渔村特色文化,招引产业链长、带动性强的优质企业落地岱山,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目前已发展渔农家民宿204家,盘活利用农房140套,通过推出“半日渔夫”“渔家船宴”等特色游乐活动,加快旅游业与渔业深度融合。2019年接待游客115万人次,营业收入1.18亿元。

四、强化资源要素配置。探索“农房+养生、度假、休闲、教育”等多种业态配置,重点包装推介盘活意愿强、特色明显、集聚性盘活的农房区块,已引进社会资本、工商企业开发经营民宿21家,投入资金5500万元。筑巢引凤实施“两进两回”,动员和引导在外企业家、高校毕业生、优秀外出青年等各类人才回家乡创业创新,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如衢山“元舍.素海”民宿业主谢兴波,在一次衢山岛旅行中,被凉峙渔村的特色风情吸引,辞去杭州的高薪工作,来到凉峙匠心雕琢民宿,现已成为海岛高端民宿的标杆。还有岱西“从前慢”业主陈雪,大学毕业后在上海企业任高管,看到美丽乡村的良好环境,毅然放弃大城市生活返乡创业,投入400余万元经营民宿,并带动一批群众创业,当选为县民宿协会会长。

五、强化政策赋能保障。出台了《岱山县支持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推动民宿向精品化发展,成功打造衢山东岙、东沙小岙等5大民宿村;创建省级金宿、银宿9家,精品民宿67家。积极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业务,赋活宅基地和农房经营权权能,出台《“农宅贷”贷款管理办法》,对盘活利用闲置农房的个人和实体,给予单幢农房最高贷款50万元,个人最高贷款100万元的信贷支持;鼓励金融机构为行政村“整村批量授信”,为工商资本引进、形成规模流转奠定基础。目前,金融机构累计投放民宿贷款3348万元。

感谢您对政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岱山县农业农村局

2020年11月10日

原文:

关于盘活农村资源促进乡村振兴的建议

中共十九大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岱山县紧紧围绕“立足绿色生态、突出休闲旅游、打造宜居县城”的发展战略,加大资金扶持,落实惠农政策,全速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特别是近几年实施的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整洁村庄行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美丽乡村建设、美丽经济培育、垃圾分类等工作成效卓然,有力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

尽管与过去相比,岱山乡村面貌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县诸多渔农村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民老龄化问题,目前全县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严重,农业劳动者年龄普遍较大,45周岁以下的极为罕见,并且缺乏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现代农业生产面临主体缺乏、后继乏人的尴尬局面;二是农村资源闲置,很多农村人口因教育、就业等原因长年举家外迁,致使大量房屋闲置、大片耕地抛荒,造成“空心村”现象;三是农村产业结构单一,仍以粮食作物、果蔬种植等传统产业占多数,现代农业观光、休闲旅游、养生养老、田园综合体等农旅结合新兴业态还未蓬勃兴起。四是农村集体经济总体薄弱,村级组织缺乏“造血”功能,自我运转能力不强,不少村甚至难以维持日常运作。这些问题的存在将极大阻碍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政府、村级组织、村民共同发力,在此建议以盘活农村资源为先手,下好乡村振兴“一盘棋”。

一是唤醒沉睡资源,让乡村产业“活”起来。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创新土地流转方式和机制,探索土地流转线上运营模式,用活土地经营权,实现农村土地最大效用。掌握农村闲置房屋基数,依托平台、产品、服务资源,孵化农村房地产服务体系,通过专业团队对闲置房屋进行规划设计、装修改造和租赁运营,实现房屋资源及配套的供需对接。

二是坚持共建共享,让农村群众“富”起来。把维护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完善运行机制,多渠道增加村集体和村民收入。结合政府扶持资金和社会资本,联合多家村级组织组成利益共同体开展闲置资源收储、精品民宿开发、田园综合体打造等项目,通过公司运营实现跨区域的资源整合和抱团消薄。对统一租赁的闲置宅基地和房屋,按当地市场价格支付村民租赁费,确保村民获得稳定的租赁收益;对企业使用的村集体闲置空地、河道、山林、养殖塘等公共场所和集体资源,企业拿出部分经营收益让渡给村集体,实现村民、村集体和企业三方互利共赢。

三是推动就近就业,让本地村民“留”下来。农村缺少人气主要原因在于当地缺少就业岗位和增收途径。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本地企业的美誉度和诚信度,积极挖掘和充分利用当地就业市场,就近消化本地富余劳动力资源;另一方面,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民宿产业、文化创意、运动健身、电商物流等业态,为游客提供渔农家乐餐饮住宿、物业保洁、园林绿化、渔农事体验、后勤保障等服务,可以为农村创造大量用工岗位,也实现村民就近就地就业创业。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投入各方面资源,闲置资源作为农村一笔现有的宝贵资源不可或缺。我们应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激活农村资源,充分挖掘出闲置资源的新用途、新价值,让它们重新焕发生机,为乡村旅游发展和全面振兴提供新动能,让乡村真正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