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09210026412231/2024-94803 生成日期 2024-06-18
发布机构 岱山县海洋经济发展局 文号 岱海渔〔2021〕90号
组配分类 专项规划 主题分类
岱山县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7-2030)修订
信息来源: 县海洋经济发展局 发布日期: 2024- 06- 18 09: 45 浏览次数:

前  言


岱山县位于长江口南端,杭州湾外缘的舟山群岛中部,是全国十大重点渔业县之一,境内有岱衢洋、黄大洋、黄泽洋、灰鳖洋四大渔场,海洋资源蕴藏丰富,渔场水域宽阔,水质肥沃,气候适宜,饵料充沛,海洋生物种类繁多,渔业资源十分丰富。在全省“五水共治”的大背景下,推动渔业治水、加快渔业转型升级、保障渔民持续增收,是未来几年的重点中心工作之一。

根据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和“治水促转型——海洋与渔业实施方案”的总体部署,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规范〉和〈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大纲〉的通知》(农渔发[2016]39号)和《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关于转发农业农村部〈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规范〉和〈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大纲〉的通知》(浙海渔业[2017]5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关于渔业转型促治水“水产养殖塘生态化改造、稻鱼共生轮作减排、禁限养区划定、整治”三大工程实施工作方案编制本规划。在分析岱山县水域自然条件和水生生物资源状况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资源禀赋及科技发展水平,对岱山县的水域滩涂养殖进行了区域布局和功能区域规划。

《岱山县养殖水域滩涂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完成,对于进一步完善和推进岱山县水产养殖管理制度,合理开发和利用水域滩涂资源,保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保证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维护养殖生产者合法权益,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规划期限为2017~2030年,基准年为2016年,规划范围为岱山县管辖内的渔业水域。

本规划共分五章。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养殖水域滩涂利用评价;第三章 养殖水域滩涂功能区划;第四章保障措施;第五章附则。

2018年岱山县人民政府已颁布并实施《规划》,本次规划修编主要增加了部分陆地养殖区块及面积,以符合岱山县最新养殖总体情况,使《规划》更好地指导全县水产养殖管理工作。在《规划》修订过程中,承蒙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舟山市海洋与渔业局以及岱山县发改局、住建局、国土资源局、农林水利围垦局、环保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同时得到了有关乡镇、村等基层单位的大力协助并提供不少宝贵资料与建议,在此一并致谢。


《岱山县养殖水域滩涂规划》修编工作组

2019年9月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5

第一节  前言 5

第二节  编制依据 9

第三节  目标任务 11

第四节  基本原则 12

第五节  规划范围 14

第二章 养殖水域滩涂利用评价 15

第六节 水域滩涂承载力分析 15

第七节 水产养殖产业发展分析 21

第八节  养殖水域滩涂开发总体思路 24

第三章 养殖水域滩涂功能区划 28

第九节  功能区划概述 28

第十节  禁止养殖区 30

第十一节  限制养殖区 31

第十二节  养殖区 32

第四章  保障措施 36

第十三节  加强组织领导 36

第十四节  强化监督检查 36

第十五节  完善生态保护 37

第十六节  其它保障措施 37

第五章  附则 38

第十七节 关于规划效力 38

第十八节 关于规划图件 38


第一章 总则

第一节  前言

一、面临形势

水产养殖业作为提供优质动植物蛋白的重要来源,已引起世界范围内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目前已成为全球农业产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据统计,2016年我国水产品产量达到6900万吨,出口超过200亿美元,水产养殖总产量达5000万吨,是名副其实的水产养殖大国。但随着水产养殖业的不断发展,也呈现出一些共性问题,如养殖成本不断上升,渔民增收困难;局部地区“过牧”现象较严重,养殖水域富营养化程度日益加剧;大批紧靠发达工业城镇的水产养殖区,已受到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严重影响;城县化和临港工业的迅速发展,水产养殖面积被大幅压缩。同时,还面临养殖废水排放、劳动力老龄化、渔药用量、自然灾害等问题。

今后一个时期,是我省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水污染防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发[2015]12号)中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推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强调“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强海洋资源科学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5]17号)要求推进生态健康养殖,在重点河湖及近岸海域划定限制养殖区。实施水产养殖池塘、近海养殖网箱标准化改造,鼓励有条件的渔业企业开展海洋离岸养殖和集约化养殖。二是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已成为我省渔业发展的主题。浙江省渔业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提出,“坚持协调发展,打造渔业产业新格局”、“坚持绿色发展,建设东海蓝色新屏障”的重要任务。

岱山作为我省的典型海岛地区,如何通过合理规划,充分开发利用和保护岱山县海洋资源,特别是合理开发利用浅海养殖水域资源,促进全县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有序的发展,更好地实现全县浅海水域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各产业间相互协调有序的发展,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提高全县水产养殖业的整体水平,更好地推进岱山县海洋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全县水产养殖与海洋经济的稳步发展,是摆在相关职能部门面前一个重要且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二、编制背景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通知》(中发〔2015〕25号)提出,要控制近海和滩涂养殖规模,加强水产品产地保护和环境修复,控制水产养殖。《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5〕17号)提出,推进生态健康养殖,在重点河湖及近岸海域划定限制养殖区。2017年农业农村部1号文件提出,科学编制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合理划定养殖区、限养区、禁养区,确定湖泊、水库和近海海域等公共自然水域养殖规模,科学调整养殖品种结构和养殖模式,推动水产养殖减量增效。

因此,岱山县现代渔业发展需要转变其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结构和布局,节约资源的使用,减少渔业面源污染,保护水域环境,使渔业生产与环境和谐统一,倡导“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再生循环”的生态环保型渔业发展路线。通过对水产养殖进行合理布局,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养殖方式进行控制,发展生态、高效、环保的养殖方式,使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尽量控制在天然水域自净的范围内,达到生产与环境的和谐。通过推广应用天然水域的生态修复技术,划定禁、限养殖区,并做好各开放式水域渔业资源的增殖放流工作,增加本地种群数量,恢复水域生物多样性,提高水域自净能力,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水资源质量改善。

三、目的意义

本规划为行业规划,通过本《规划》的编制和具体管理措施的落实,旨在充分而又合理地利用当地水域与滩涂养殖资源优势,依托科技,促进开发,解决我省海水养殖中的诸多共性问题,提高效益,保持养殖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规划》的顺利编制和实施,对岱山县、舟山市乃至浙江省的渔业经济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有效实施养殖水面经营管理制度

长期以来,水产养殖实行以分散经营为主的承包生产责任制,且已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生产关系。由于在生产布局、养殖结构和发展规模上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竞争既无序又盲目,给养殖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后患。通过统一规划,能使养殖业在经营和管理上法律化、规范化、科学化,为水产养殖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有利于合理利用和保护生物资源   

科学合理的水产养殖规划是实施《水域滩涂养殖发证登记办法》的具体要求和核发养殖证的重要前提,而核发养殖证则是确保水产养殖规划正确落实和实施的重要措施,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制定水产养殖规划,对一些重点水域、种质资源保护区、重要商品鱼基地等予以特殊的保护和扶持,进一步完善并处理好水产养殖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关系,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有利于维护养殖户的切身利益

养殖水域和滩涂是广大养殖户最基本的生存土壤。通过统一规划,实施养殖证制度,依法确定并明晰养殖渔民对水域滩涂的养殖使用权,保证养殖水域、滩涂的稳定,有效地避免有关部门随意征用或占用,并协调排他性使用功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可以防范养殖渔民之间的纠纷事件,以维护其切身和正当的利益。

(四)有利于搞好养殖行业的管理

水产养殖业要健康发展,必须坚持统筹规划、综合开发、协调发展。规划既具基础性,又具前瞻性。通过规划,核发养殖证,可以有效地扭转水产养殖发展过程中行业管理上存在的基础工作薄弱、管理手段不足的不利局面,并在保障养殖生产者合法权益的基础上,有效地引导生产发展,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实现水产养殖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水产养殖业组织化、集约化、合理化、系统化的程度,从而提升整个养殖产业的层次。

二节  编制依据

一、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201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200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201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200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

二、行政法规

《水域滩涂养殖登记办法》(农业农村部令2010年第9号),201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201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实施细则》,200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201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农业农村部令2014年第3号修订),2014年

《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农业农村部令[2003]31号)

三、地方法规

《浙江省渔业管理条例》,2013年

《浙江省水污染防治条例》,2013年

《浙江省海域使用管理条例》,2013年

《浙江省航道管理条例》,2011年

《浙江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2006年

四、国家、行业标准

《海洋功能区划技术导则》(GB17108-2006)

《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

《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

《海水养殖水质标准》(NY5052-2001)

《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HJ/T.82-2001)

五、规范性文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发[2015]12号)

《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规范》和《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大纲》的通知》(农渔发[2016]39号)

《浙江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年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2011年

《浙江省“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重大建设项目规划》,2011年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2012-2020)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

《岱山县海洋功能区划》(2013-2020)

《岱山县渔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

三节  目标任务

一、规划期限

本规划以2016年为基准年,规划期限2017—2030年。

二、规划目标

至2030年,全县水产养殖面积1554.41公顷(不含限制养殖区养殖面积),其中海上养殖区683.22公顷,陆地养殖区871.19公顷。岱山县水产养殖将以“提质增效、绿色环保”为主基调,海水围塘养殖尾水污染物要求全部达到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要求,大棚设施养殖技术水平达到省内一流,形成养殖水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构建资源、环境、产业、民生统筹协调的渔业可持续发展新格局。具体指标见表1。

表1  岱山县水域滩涂养殖发展规划目标(2017—2030年)

序号

指 标 内 容

单 位

2016年


至2030年

规划指标

1

水产养殖产量

万吨

2.3

3

水产养殖产值

亿元

2.6

3.8

水产养殖面积

公顷

1148

1554

2

渔民人均收入

28830

40000

3

水产品抽检合格率

%

98

98

三、重点任务

(一)合理规划养殖水域滩涂功能区,明确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和禁止养殖区域范围。

(二)合理调整和规划养殖生产布局,稳定基本养殖水域,促进水产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

(三)保障养殖渔民正常生产生活所需要养殖水域滩涂,依法保护商品水产品基地等重要的养殖水域滩涂,保障渔民合法权益。

(四)保护和改善养殖水域生态环境,抓好养殖围塘、大棚的标准化和尾水处理建设,使养殖污水排放符合国家及省内相关排放标准。

第四节  基本原则

一、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的原则。

根据本地水域滩涂承载力评价结果和水产养殖产业发展需求,形成岱山县养殖水域滩涂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总体思路,根据规划编制工作规范和大纲的具体要求,合理布局水产养殖生产,制定养殖水域滩涂使用管理的具体措施,科学编制规划。

二、坚持生态优先、底线约束的原则。

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科学开展水域滩涂利用评价,保护水域生态环境,明确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合理安排产业发展空间。将饮用水水源地、自然保护区等重要生态保护或公共全“红线”和“黄线”区域作为禁止或限制养殖区,设定发展线。

三、坚持合理布局、转调结合的原则

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并根据已有区划规定,稳定原有池塘和工厂化养殖,调减过密网箱养殖,发展外海深水网箱养殖;发展生态养殖,支持设施养殖向工厂化循环水方向发展,实现养殖水域滩涂的整体规划、合理储备、有序利用、协调发展。

四、渔民持续稳定增收

一是重视产业提升,促进渔业主导产业发展,拓展渔业发展空间,促进渔农民增收致富;二是重视养殖基础设施生态化建设,加快养殖设施的提升,促进渔业转型升级;三是重视新型渔业产业体系建设,促进行业互助发展;四是重视科技推广,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渔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增强渔业科研的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五是重视水产品质量安全,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健全水产品产地产品认证体系,不断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满足人们对水产品质量安全需求。

五、坚持总体协调、横向衔接的原则

本规划注重 “三个衔接”:一是与浙江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岱山县海洋功能区划(2013-2020)等海洋功能区划相衔接,对已列为工业与城镇用海区和港口航运区的海域,禁止新开发水产养殖区域,以更好地保护宝贵的海域及岸线资源,保证排他性用海项目的实施,助力发展海洋经济新兴产业,不断培育海洋产业发展新优势。二是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充分考虑土地利用规划和《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的要求,力求区域功能定位与开发目标相统一,达到充分协调、突出亮点、特色鲜明的效果。三是与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相衔接,坚持开发与污染防治并举,在抓好水环境治理的思路下重点发展有利于水环境改善的产业,杜绝盲目开发问题。

第五节  规划范围

本规划中的养殖水域、滩涂是指在岱山县所辖水域、滩涂内已经进行水产养殖开发利用和目前尚未开发但适于水产养殖开发利用的所有水域、滩涂。


第二章 养殖水域滩涂利用评价

六节 水域滩涂承载力分析

第一条  水域滩涂资源状况

岱山县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黄金海岸线上段境,地理坐标介于30°07′~30°38′N,121°31′~123°17′E之间。岱山县总面积为5242.4km2,其中海域面积4915.0km2,陆域326.5km2(其中海岛面积为269.0km2,潮间带滩涂57.4km2)。从海岛集聚组合情况,可分成以下几组岛群:岱山岛群、衢山岛群、长涂岛群、秀山岛群和渔山岛群。境内面积500m2以上的海岛总数为404个,其中有人居住海岛有16个。

第二条  自然气候条件

(一)气温

岱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濒临广阔海洋,受海洋季风气候影响比较明显,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夏天无酷暑,冬天无严寒,但四季都可能出现灾害性天气,全年多大风,春季多海雾,夏秋多台风,加上降水分布不均,干旱、洪涝灾害时有发生。年平均气温为16.2℃~16.6℃。

(二)降水量和降水日数

降水量是与水域滩涂渔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气象要素,直接影响海水盐度、pH值等以及鱼、虾、贝、藻的活动。

岱山县年平均降水量为1168.2mm,是省内降水量较多的区域。降水量月际变化较大,一年四季雨量分布不均,春夏季4~9月雨量较多,在550~740mm之间,占全年雨量的60~65%,而秋冬季(10月至次年3月)雨量较少,在350~450mm之间,占全年雨量的35~40%。

(三)日照

日照时数是太阳辐射强弱的标志之一,全县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250~2260小时,最高年为2659小时,出现于1971年;最低年为1906.1小时,出现于1970年,最多年是最少年的1.4倍。年平均日照百分率为51%,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为4599兆焦耳/平方米,并以衢山为辐射最高中心区。

(四)季风

年平均风速为3.3~7.2m/s,自南向北递增,季平均风速以冬季最大,为3.5~7.6m/s;春夏季最小,为3.2~7.2m/s。月平均风速以1月最大达6.1m/s,6月最小仅4.9m/s。地域分布为东部大于西部,北部大于南部。境内极大风速极值为54.2m/s,各月均有11级以上极大风速出现,其中2~4月和6~10月都可出现12级以上。全县盛行风向为N~NNW,风向年频率10~18%,冬季到春初(12~3月)盛行N~NNW,春季中期到夏季(4~8月)盛行SE风,秋季(9~11月)盛行偏N风,盛行风向的季节变化,充分反映了境内明显的季风气候。

(五)湿度

全县空气湿润,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8%,平均相对湿度月际分布呈单峰型,月平均相对湿度最大值在6月,月平均最小出现在冬季,但一年中相对湿度的起伏较小。相对湿度在一日中的变化趋势恰好与气温日变化呈反位相,其最大值出现在日出前,最小值出现在14小时左右。

(六)蒸发量

全县年蒸发量在1400~1630mm之间,岱山岛大于衢山岛。总的分布为:西南部大于东北部,最多年蒸发量1700~1870mm之间,最少年蒸发量1200~1415mm之间,7月、8月为最大,平均在190~240mm之间,2月最小,平均在60~64mm之间。夏秋季光照强、气温高。蒸发量大,冬季光照弱,气温低,蒸发量小。一日中正午前后蒸发量大,夜间蒸发量小,西南部(岱山岛)的蒸发量无论是平均值还是极端值均高于东北部(衢山岛)。

(七)灾害性天气

岱山县一年四季几乎都会受到灾害性天气的影响,主要有热带风暴、大风、暴雨、寒潮和雾等,其中热带风暴和大风是影响岱山最为严重的灾害性天气之一,也是影响水域、滩涂养殖生产的最主要的灾害性天气。在台风过境和登陆时,引起强风、暴雨、巨浪和暴潮,破坏养殖设施,常给养殖生产带来严重损失。

本县是全省台风影响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主要影响时段是7月~9月,其中8月最多。在台风的影响下,极大风速可达12级以上,并带来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

(八)气候对渔业的影响  

由于受自然地带季风环流、地形地貌和环流下热面水体的综合影响,气候温暖湿润,冬夏季风交替显著,大风天数多,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但四季都可能出现灾害性天气,全年多大风,春季多海雾,夏秋多台风,加上降水分布不均,干旱、洪涝灾害时有发生。大风台风使养殖防灾减灾任务变得十分艰巨,尤其是浅海贝藻类养殖、深水网箱养殖等产业面临重大的威胁,这给我县开发浅海养殖带来了不少的困难。如养殖网箱损坏、滩涂设施损毁造成鱼、虾、蟹逃逸,碰撞、擦伤继发细菌性溃疡等病害;台风暴雨后滩涂盐度环境突变,生态平衡打破,细菌等病原生物以及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大量产生,鱼、虾、蟹产生应激反应,疾病易暴发和流行。因此,养殖生产单位和个人,应加强大风、台风、暴雨前后的水产养殖管理,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第三条  水生生物资源状况

(一)近海生物资源

1.浮游植物

岱山海域浮游植物的总量明显高于浙江其他海区,且秋季明显大于春季,为春季的94倍之多,春、秋季平均密度分别为2.78×105和2.62×107个/立方米。春季以夜光藻、三角角藻、尖刺菱形藻和圆筛藻类为主,圆筛藻和夜光藻为优势种;秋季以骨条藻、根管藻、角剌藻和圆筛藻类为主,其中骨条藻类占绝对优势。

2.浮游动物

春季其分布呈北低南高的趋势,且明显大于秋季。平均湿重生物量289.5毫克/立方米,平均个体密度为195.3个/立方米。主要由桡足类构成,区域内四大主要类群个体数所占比例为桡足类69.4%、水母类16%、毛颚类11%、其它3.6%,秋季平均湿重生物量仅92.79毫克/立方米,平均个体密度为81.45个/立方米,组成仍以桡足类为主,分别为:桡足类52.1%、毛颚类19.9%、其它类15.9%、水母类12.1%。

3.游泳动物

丰富的饵料生物资源为各种经济鱼、虾类提供了良好的洄游、索饵场所。岱山县海洋生物种类繁多,渔业资源十分丰富,是著名的“岱衢族”大黄鱼的故乡,为我国东海的一座“活鱼库”。有游泳生物369种,其中鱼类245种,甲壳类95种,头足类16种,水母类9种,其它4种。主要种类有带鱼、大黄鱼、小黄鱼、曼氏无针乌贼、鲳鱼、鳓鱼、马鲛鱼、鮸鱼、三疣梭子蟹、龙头鱼、梅童鱼、黄鲫、鲈鱼、梭鲻鱼、脊尾白虾、石斑鱼、褐鲳鲉、黄姑鱼、日本蟳等。

5.底栖生物

岱山海域底栖生物种类明显多于浙江中、南部海域,共有206 种,以多毛类为主,甲壳类次之,其它依次为软体动物、鱼类、棘皮动物等。平均生物量为25.18克/立方米,春、秋分别为33.89和16.46克/立方米。生物密度平均为285个/平方米,春、秋分别为335和235个/平方米。

6.潮间带生物

岱山共有潮间带生物325种,其中藻类98种、软体动物97种、甲壳动物63种、多毛类30种、腔肠动物12种、棘皮动物10种以及其他类15种,所占比重分别为30.2%、29.8%、19.4%、9.2%、3.7%、3.1%和4.6%。有204种分布在岩礁上,96种分布在泥滩和泥沙滩,25种分布在沙滩上。垂直分布一般中潮区〉低潮区〉高潮区。年平均总生物量为841.9克/平方米,平均生物密度为526.41个/平方米,其水平分布特征与生物种类分布相一致,即岩礁〉泥沙滩〉沙滩;远岸岛〉近岸岛〉沿岸岛;开敞海岸〉屏蔽海岸。

海藻优势种和习见种有石莼、浒苔、杉藻、节荚藻、鸡毛菜、小石花菜、坛紫菜、鼠尾藻、羊栖菜、铁钉菜、石花菜、大石花菜、舌状蜈蚣藻、扇形叉枝藻等。

软体动物主要种类有泥螺、马蹄螺、短滨螺、菲律宾蛤仔、近江牡蛎、中华牡蛎、紫贻贝、长蛸等。

第四条  水域环境状况

由于岱山县海域位于长江、钱塘江、甬江的入海交汇处,通过江河入海的大陆污染源对海域环境质量影响最大,而本县陆上污染源对其周围海域的影响仅占极少的一部分。据2016年浙江省渔业水域水质公报显示,岱山县岱衢洋省级增殖放流区海域全年综合水质为良,主要超标指标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无机氮四季超标率均为100%、100%、100%、50%;活性磷酸盐四季超标率分别为33.3%、50%、100%、100%。近7年监测数据分析表明,水域综合水质状况保持稳定。岱山整体海域水质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为4582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83.6%,第四类和第三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分别占16.3%和0.1%,无第二类和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主要超标因子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这主要与长江、钱塘江等江河、沿海地面径流携带入海和沿海污染源排放有关,海岛污染源排放只是次要因素。

第七节 水产养殖产业发展分析

第一条  水产养殖发展现状

(一)近三年养殖面积、产量(表2)

表2  2014-2016岱山县水产养殖面积(hm2)、产量(t)

年  份

2014

2015

2016

海水养殖面积

1250

1218

1148

海水养殖产量

10805

9077

23007

淡水养殖面积

224

216

114

淡水养殖产量

990

851

2885

总面积

1474

1434

1262

总产量

11795

9928

25892

占水产品总产量的比值(%)

3.03

2.42

5.89

(二)资源养护

岱山县主要保护或放流种类为三疣梭子蟹、大黄鱼、日本对虾、半滑舌鳎等。2013-2015年,累计放流三疣梭子蟹1854万只,大黄鱼436万尾,日本对虾7992万尾。对于保护渔业资源及其产卵场、索饵场和栖息场的生态环境,构建海洋生物资源和谐环境,保持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休闲渔业

休闲渔业就是利用渔村设备、渔村空间、渔业生产的场地、渔法渔具、渔业产品、渔业经营活动、自然生物、渔业自然环境及渔村人文资源,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渔业与渔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人们对渔村与渔业之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渔民收益,促进渔村发展的产业。

岱山县拥有众多的不同特色的休闲渔业,有以秀山岛为例的沙滩休闲渔业,有以岱山东部岛礁区、衢山三星岛附近岛屿、川湖列岛三大海钓区为例的海钓休闲渔业。

(四)主要养殖模式现状

至2016年,以虾、蟹、贝类混养为主的海水围塘混养和南美白对虾大棚养殖已成为岱山县水产养殖的优势产业。其中虾、蟹、贝类海水围塘混养面积15000亩,产值1个亿。水产养殖转型升级稳步推进,现有8只深水网箱养殖,养殖水体13300m³,大棚养殖南美白对虾面积已超500亩,年产值4000万元。全县省级现代渔业精品园已创建4家,水产养殖成为渔业增效、渔民致富的重要产业之一。

第二条  区域经济发展方向

2016年,岱山全县地区生产总值231.7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1.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88 亿元,增长7.2%;第二产业增加值116.55亿元,增长12.0%;第三产业增加值78.30亿元,增长12.3%。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5.9: 50.3:33.8。按平均户籍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24708元,约18775美元,比上年增长12.2%。海洋经济增加值157.77亿元,增长12.0%,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68.1%,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同时,渔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以海洋捕捞、海水养殖为主的渔业生产向科技化、生态化、设施化方向发展,以围塘养殖和大棚设施化养殖为基础的现代海洋渔业得到快速发展。在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浙江省海洋经济示范区规划》把舟山群岛列入综合开发岛,把岱山列入综合开发岛,把大长涂山列入临港工业岛后,岱山将致力于港、渔、景等特色资源开发,举全县之力建设“新区核心·魅力岱山”,全面建成发展水平更高、群众获得感更强的小康社会。

第三条  水产养殖前景预测

发展的机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为海洋渔业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为海洋渔业经济扩大对外开放市场空间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重要平台。随着舟山自由贸易区、“一带一路”和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沿海地带区域联动更加紧密,海洋资源高效配置、要素资源流动、产业优势互补迎来了更多发展机遇,将为我县海洋渔业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机会。

面临的挑战。从岱山县的渔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主要面临以下几点挑战。一是,临港工业的发展对水产养殖地域的挤压,如近期的岱山北部围垦、大小鱼山促淤围垦和大长涂岛临港工业建设等重大项目的实施,使全县已有的养殖区域大面积萎缩,资源环境刚性约束与渔业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凸显。二是,随着适宜渔业生产空间的缩减、原有经济种类资源的衰退、渔业水域环境污染、渔业成本增加等因素的影响,渔民收入增长空间也快速萎缩;另外,从渔业生产的渔民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等问题,渔民增收能力下降,增收难度变大。

随着岱山围绕“新区核心·魅力岱山”总体要求和“两区一城”发展定位,重点打造舟山群岛新区国际物流岛核心区域,建设大宗商品储运中转加工交易中心核心圈的产业发展布局。在渔业水产方面,更需要建立生态养殖、环境与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技术和模式,建立和完善海水养殖水质、底质和水生生物全方位的污染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养殖容量和养殖环境研究,调整养殖布局,从产业布局的掌控、养殖技术的规范等方面搞好水产养殖工作。

第八节  养殖水域滩涂开发总体思路

(一)发展生态健康的水产养殖业

加快推进标准化健康生态养殖。推广应用健康生态养殖标准和养殖模式。发展与水产养殖业相配套的现代苗种业,加强水产新品种的引进及推广应用,提高水产原良种覆盖率,不断调整优化养殖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积极推广安全高效人工配合饲料。促进水产养殖向集约化、良种化、设施化、标准化、循环化、信息化发展。

科学合理调整拓展养殖空间。合理控制、科学规划水域滩涂养殖容量。拓展深水大网箱等海洋离岸养殖,支持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加大浅海等宜渔资源开发力度。强化疫病防控和质量安全监管。坚持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和长效机制建设两手抓,加大监督抽查力度,推动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

(二)发展环境友好的增殖渔业

积极开展增殖放流。依据水域生态环境、资源状况和养护需求,合理确定增殖放流的功能定位,科学确定增殖放流品种和规模。开展海区经济鱼、虾、贝类增殖放流,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完善增殖放流技术规范,提高增殖放流苗种质量,加强放流效果监测评估。

(三)发展多元文化的休闲渔业

丰富休闲渔业发展模式。围绕城乡一体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结合养殖基地、渔港等渔业设施及增殖放流等渔业活动,积极发展文化娱乐型、都市观赏型、观光体验型、展示教育型等多元化、精品化现代休闲渔业。

扩大休闲渔业产业规模。按照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形成特色、示范带动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加大休闲渔业资源整合力度,加强休闲渔业品牌创建,打造生产标准化、服务集约化、功能多样化的现代休闲渔业产业。加大休闲渔业中公益性设施的投入扶持力度,强化对休闲渔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的管理与支持,健全休闲渔业技术服务体系。

(四)加强建设养殖设施装备

加强水产原良种繁育、水生动物防疫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设施装备建设。推进水产养殖机械化、自动化,加快提高水产养殖业装备水平。加强渔业科技人才培养,构建渔业科技创新平台,围绕品种培育、疫病防控、饲料营养、质量安全、资源养护、节能减排和宜渔水域综合开发利用等环节开展联合攻关、技术集成,加快成果转化应用。

(五)完善现代生态渔业科技支撑体系

提升技术推广服务能力。推进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做好水产品质量检测工作,全面建立渔技推广责任制。实施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培养和知识更新工程,加强农村渔业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提升水产技术推广、水生动物疫病防控、水产品质量监管、公共信息等方面的服务能力。

推进渔业节能减排。积极引导节水、节能、减排型水产养殖技术和模式的推广应用,大力推广循环水养殖、高效配合饲料、水质调控技术及环保装备。

结合岱山县水产养殖产业发展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具体措施:①合理划定禁、限、养殖区,明确养殖区域及养殖时限,稳定养殖面积,提高渔民投入积极性,提高养殖效益,为岱山县水产养殖业发展注入活力。②创新养殖模式,推行健康养殖。针对岱山养殖实际,开展大黄鱼围塘试养,重点发展离岸深水网箱养殖和南美白对虾大棚设施化健康养殖,促进养殖升级换代,“减量增效”,提高渔业综合生产能力。③品牌建设。积极开展养殖品种品牌宣传,提供优质的渔业产品和售后服务,建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提升养殖综合效益。④建立完善合作组织。努力做好渔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化创建工作,落实扶持政策,提升渔业组织化水平,不断拓展销售渠道,充分发挥水产养殖合作组织的规模效益、整体效益。


第三章 养殖水域滩涂功能区划

九节  功能区划概述

(一)禁止养殖区

禁止在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国家水产种质资源保护核心区开展水产养殖;禁止在河道堤防等共同安全设施区域开展水产养殖;禁止在有毒有害物质超过规定标准的水体开展水产养殖;禁止在法律规定的其他禁止从事水产养殖的区域开展水产养殖。

(二)限制养殖区

限制在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和外围保护地带、国家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实验区、风景名胜区、依法确定为开展旅游活动的可利用的生态功能区开展水产养殖,在以上区域进行水产养殖的应采取污染防治措施,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限制在重点湖泊水库等公共自然水域开展网箱围栏养殖。重点湖泊水库饲养虑食性鱼类的网箱围栏总面积不超过水域面积的1%,饲养吃食性鱼类的网箱围栏总面积不超过水域面积的0. 25%,重点近岸海域浮动式网箱面积不超过海区宜养面积10%。各地应根据养殖水域生态保护实际需要确定重点湖泊水库及近岸海域,确定不高于农业农村部标准的本地区可养比例;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限制养殖区。

(三)养殖区

养殖区划分为海水养殖区和淡水养殖区两类,除了将现有合法养殖区域纳入养殖区外,在不与其他法律法规和专项规划矛盾冲突的基础上,将具有或兼有养殖功能的区域纳入养殖区规划面积。养殖区内稳定陆地和池塘养殖,调减网箱围栏养殖,鼓励发展外海深水大网箱养殖,以拓展养殖空间。

表3  养殖水域滩涂功能区划表

一级

二级

三级

代码

名称

代码

名称

代码

名称

1

禁养区

1-1

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核心区和未批准利用的无居民海岛等重点生态功能区

1-2

港口、航道、行洪区、河道堤防安全保护区等公共设施安全区域

1-3

有毒有害物质超过规定标准的水体

1-4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禁止养殖区

2

限养区

2-1

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和外围保护地带、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实验区、风景名胜区、依法确定为开展旅游活动的可利用无居民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等生态功能区

2-2

重点湖泊水库及近岸海域公共自然水域

2-2-1

重点湖泊水库网箱养殖区

2-2-2

重点近岸海域网箱养殖区

3

养殖区

3-1

海水养殖区

3-1-1

海上养殖区

3-1-2

滩涂养殖区

3-1-3

陆地养殖区

3-2

淡水养殖区


第十节  禁止养殖区

禁止养殖区主要依据《岱山县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范围划定方案》中日供水规模200吨以上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范围及《岱山县海洋功能区划》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范围划定。设置禁止养殖区13个,其中11个为水库,水域面积101公顷;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2个,水域面积36560公顷,合计36661公顷,具体情况如下:

表4  岱山县禁止养殖区划表  单位:公顷

代码

面积

中心点坐标

管控措施

备注

1-1-1

26979

E123.174167N30.310278

区域内开展东海水产种质保护,禁止从事一切水产养殖活动。

东海水产种质资源海洋保护区(岱山海域)

1-1-2

9581

E121.705000N30.254444

开展种质资源保护;禁止从事一切水产养殖活动。

灰鳖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1-1-3

16

E122.200833N30.313333

禁止从事一切水产养殖活动。


洛沙湾水库

1-1-4

16

E122.150556N30.260278

岱南平地水库

1-1-5

16

E122.297222N30.435556

塘岙水库

1-1-6

13

E122.325278N30.436111

北扫基水库

1-1-7

8

E122.175000N30.186111

馒头山水库

1-1-8

7

E122.321389N30.261944

浪荡湾水库

1-1-9

7

E122.379722N30.444722

新罗家岙水库

1-1-10

6

E122.371111N30.443611

四平岗下水库

1-1-11

5

E122.205000N30.268333

黄官泥岙水库

1-1-12

4

E122.319722N30.246667

大沙河水库

1-1-13

3

E122.303889N30.426944

黄沙水库

合计

36661




第十一节  限制养殖区

为充分落实岱山加快建设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发展核心区、浙江海洋产业综合发展先行区和全国独具魅力的海岛品质城,着力打造“新区核心·魅力岱山”的“十三五”总体目标,将已发生功能改变的水域滩涂养殖区域划为限制养殖区,共计18块,面积424.20公顷。


表5  岱山县限制养殖区划表  单位:公顷

代码

面积

中心点坐标

管控措施

2-2-1

176.72

E122.368405N30.240970

不得在开放性水域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养鱼。池塘养殖须建尾水处理系统,排放的尾水污染物达到国家或省标准或者区域养殖用水循环使用。渔业主管部门加强对渔业水域水质状况进行监测。

2-2-2

88.91

E122.380449N30.261944

2-2-3

33.74

E122.356543N30.261094

2-2-4

22.53

E122.122282N30.331535

2-2-5

20.01

E122.410477N30.431738

2-2-6

15.36

E122.211983N30.302007

2-2-7

9.03

E122.176918N30.322799

2-2-8

6.36

E122.117486N30.31145

2-2-9

6.27

E122.152192N30.162331

2-2-10

6.24

E122.289521N30.244612

2-2-11

4.14

E122.404083N30.432673

2-2-12

3.55

E122.202171N30.302552

2-2-13

3.14

E122.350240N30.434598

2-2-14

3.1

E122.153112N30.158641

2-2-15

2.87

E122.152034N30.180423

2-2-16

2.72

E122.137075N30.292953

2-2-17

2.20

E122.151416N30.159862

2-2-18

17.31

E122.102804N30.304725


合计

424.20



十二节  养殖区

岱山地处海岛,县内岛屿分散造成地面径流差异大,河流小,山低源短,降雨径流大部分排泄入海,截留条件差,淡水资源紧缺,淡水区域不适宜从事水产养殖活动,因此不作专门淡水养殖区域规划,个别淡水重点养殖区域纳入海水陆地养殖区管理。

一、海水养殖区

(一)海上养殖区

本规划结合岱山养殖现状、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规划中港航物流核心圈建设和海洋功能区划,重点发展传统网箱、深水网箱养殖和浅海紫菜养殖等,规划海上养殖区12个,总面积683.22公顷。

表6  海上养殖规划表  单位:公顷

代码

面积

GIS中心坐标

管控措施

3-1-1-1

266.62

E122.488292N30.403180

养殖生产者接受水产品质量和渔业水环境监测。渔业主管部门加强海域养殖范围的巡查,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3-1-1-2

209.39

E122.474313N30.212600

3-1-1-3

145.02

E122.342121N30.586312

3-1-1-4

23.10

E122.333421N30.237707

3-1-1-5

10.43

E122.347361N30.460782

3-1-1-6

9.00

E122.306897N30.465155

3-1-1-7

8.06

E122.135079N30.170836

3-1-1-8

4.05

E122.300862N30.465680

3-1-1-9

3.48

E122.322317N30.232773

3-1-1-10

2.70

E122.294470N30.468161

3-1-1-11

1.09

E122.329358N30.464267

3-1-1-12

0.30

E122.339041N30.462102

合计

683.22



(二)海水陆地养殖区

岱山海水陆地养殖为海水围塘和设施化养殖大棚,主要区域有东沙、长涂、高亭、衢山、岱西和岱东,主要养殖品种有:梭子蟹、大黄鱼、南美白对虾、日本对虾、脊尾白虾、青蟹、文蛤、缢蛏、杂色蛤、泥蚶等。

该功能区主要发展脊尾白虾、日本对虾和南美白对虾等虾类、泥蚶、缢蛏等贝类、梭子蟹等蟹类及海水鱼类的养殖,重点规划建设南美白对虾和梭子蟹二大优势产业。要加快高标准围塘改造进度,积极推广应用健康养殖新模式。在完善贝、蟹立体混养技术的同时,推广应用对虾、梭子蟹等健康新模式,因地制宜,不断创新,增加高产精养模式比例,挖掘内涵潜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升养成产品质量,增加养殖经济效益。

随着岱山深水岸线和临港工业的有序开发,部分围塘养殖区被征用,或转为限制养殖区,可新开发围塘养殖的区域有限。规划至2030年全县海水陆地养殖区47个,总面积871.19公顷。

表8  岱山县海水陆地养殖区规划表  单位:公顷

代码

面积

GIS中心坐标

管控措施

3-1-3-1

278.37

E122.164854N30.327445


在养殖生产过程不得使用任何农药进行清塘。排放的尾水污染物达到国家和省标准或者养殖用水循环使用。养殖生产者收集的养殖污染物应用作塘堤护坡或用于种植农产品的肥料,不得随意处置,防止造成二次污染。限制永久性设施改造和建设。养殖生产者接受水产品质量和渔业水环境监测。渔业主管部门加强尾水排放的监测。

3-1-3-2

101.46

E122.128702N30.219390

3-1-3-3

76.27

E122.176101N30.336581

3-1-3-4

73.19

E122.134612N30.314133

3-1-3-5

34.79

E122.304586N30.262883

3-1-3-6

30.08

E122.356460N30.460267

3-1-3-7

21.92

E122.177314N30.224401

3-1-3-8

21.84

E122.150095N30.190762

3-1-3-9

20.15

E122.359028N30.457174

3-1-3-10

16.46

E122.058193N30.299176

3-1-3-11

15.15

E122.178143N30.328397

3-1-3-12

14.52

E122.333513N30.265997

3-1-3-13

13.58

E122.155578N30.186900

3-1-3-14

12.67

E122.338334N30.427622

3-1-3-15

11.85

E122.340469N30.429948

3-1-3-16

11.78

E122.165415N30.32113

3-1-3-17

11.57

E122.342484N30.434795

3-1-3-18

9.97

E122.148714N30.161675

3-1-3-19

9.04

E122.114714N30.28552

3-1-3-20

8.36

E122.141812N30.26293

3-1-3-21

7.19

E122.155526N30.181263

3-1-3-22

6.70

E122.151146N30.304967

3-1-3-23

5.50

E122.146171N30.160567

3-1-3-24

5.15

E122.120397N30.286600

3-1-3-25

5.12

E122.212879N30.275177

3-1-3-26

4.90

E122.195898N30.288733

3-1-3-27

4.42

E122.148069N30.263537

3-1-3-28

4.29

E122.179598N30.332546


3-1-3-29

4.19

E122.344048N30.436291


3-1-3-30

3.91

E122.146677N30.300679


3-1-3-31

3.66

E122.146228N30.169197


3-1-3-32

3.49

E122.209393N30.300503


3-1-3-33

2.92

E122.286541N30.245385


3-1-3-34

2.60

E122.151564N30.158292


3-1-3-35

2.22

E122.213593N30.294907


3-1-3-36

2.05

E122.175190N30.345249


3-1-3-37

2.04

E122.349232N30.434179


3-1-3-38

2.00

E122.203909N30.302866


3-1-3-39

1.21

E122.139387N30.267255


3-1-3-40

1.16

E122.281354N30.243524


3-1-3-41

1.11

E122.214115N30.297045


3-1-3-42

0.80

E122.190592N30.291467


3-1-3-43

0.64

E122.279656N30.243286


3-1-3-44

0.43

E122.200999N30.302019


3-1-3-45

0.24

E122.293258N30.254216


3-1-3-46

0.13

E122.282427N30.244788


3-1-3-47

0.07

E122.232196N30.275279


合计

871.19



四章  保障措施

第十三节  加强组织领导

建议设立县级养殖水域滩涂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海洋与渔业局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各个科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挥、协调、监督规划实施工作,理顺各主管部门之间的关系,协调政府各职能部门工作。旅游、规划、土地、交通、环境保护等职能部门和各乡镇要积极配合,各司其职,做到职责明确、规划协调、管理统一、建设有序。协调好水产养殖生产与经济发展、耕地保护、旅游开发、环境改善、水利设施与水源地保护的相互关系。规划确立的水域、滩涂,其使用功能、水域环境及地位受到法律保护。各乡镇应当根据本规划编制或修改本行政区域的水产养殖规划,并根据水域、滩涂生态环境状况和自然承载能力,确定合理的养殖种类、容量、方式等内容,大力倡导环境友好型养殖模式。确需调整和修改规划的,必须按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进行。

第十四节  强化监督检查

制定相关规划实施管理办法和定期检查考核机制,建立考核监督制度,严格督查考核;通过定期检查、抽查等方式,对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结合市级海域使用动态监管中心和现场监测手段,对全县海域养殖使用状况进行实时、立体、动态的监视监测,实时掌握养殖水域滩涂的开发利用情况,重点监控禁、限养区内的水产养殖活动,保护水域态环境。

第十五节  完善生态保护

坚持陆海统筹的发展理念,在浅海海域,鼓励渔民向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生态效益高的深水网箱养殖、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在陆基海塘及养殖大棚,落实养殖尾水生态处理等减排项目的实施,加大水产养殖尾水高效处理技术应用,加快岱山县现代生态渔业发展,推动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完善涉海部门年度联合执法制度,以防治入海污染物为重点,加强对陆源入海排污口、海洋工程、违规倾废、船舶及海上养殖区生活垃圾排海污染等联合执法检查,强化海洋环境监督管理。严把审批环节、落实追究问责、加强监督管理,着力提高用海单位治污减污能力。加强海洋环境风险防范,健全海洋环境发布制度,及时发布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完善海洋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制定海域防灾减灾和事故应急预案,开展海洋灾害风险调查和评估,为海洋防灾减灾提供技术辅助,有效提高海洋灾害防御能力。

第十六节  其它保障措施

按照加快推进现代渔业建设的要求,转变渔业发展方式、确保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促进渔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等均需要加强水产技术推广工作。首先要建立一支专业化、能力强的技术推广队伍,其次要建立一个完整技术推广体系及运行机制。以提升渔业关键技术推广、水生动物疫病防控、水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等方面的技术服务能力为目标,加快技术推广的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提升人员素质和服务效能,加强水产技术推广机构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合作,实施新型渔民培训工程,培育新型渔民和渔村实用人才,强化渔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建立渔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考核和扶持机制。队伍素质显著提高,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逐步淘汰落后的养殖技术和工艺,积极采用先进的养殖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推广健康养殖技术和生态养殖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工艺,优化养殖模式,减少海水养殖自身产生的污染物总量,养殖污水需经处理后排放。逐步实现养殖生产的“八化”:⑴养殖管理规范化;⑵养殖设施标准化;⑶养殖基地规模化;⑷苗种培育科学化;⑸养殖用药处方化;⑹病害检测常规化;⑺养殖产品市场化;⑻养殖环境优美化。

五章  附则

第十七节 关于规划效力

养殖水域滩涂规划一经批准,即具有法律效力,必须严格执行。

第十八节 关于规划图件

规划图为规划文本附件,具有与文本等同的法律效力。

岱海渔〔2019〕90号.pdf

岱山规划-修订说明-1218.docx

岱山-养殖水域滩涂规划-修编-正文-2019修订-1218.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