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银行信贷领域非法助贷中介存在违法违规风险
信息来源: 岱山县公安局 发布日期: 2022- 11- 21 14: 50 浏览次数:

近期,上海经侦部门在侦办多起非法经营案件中发现,非法中介公司通过租用本市各大商业写字楼,以群发短信、APP投放广告等方式招揽客户,并利用空壳公司、虚假购销合同、银行流水等手段,违规套取银行信用贷、消费贷、经营贷等多种信贷资金,同时为客户配套提供POS机非法套现,所得套现资金大部分流入股市、楼市等重点领域。该类案件凸显了非法助贷中介公司长期寄生于银行系统,利用信贷产品审贷管理漏洞,套取银行信贷资金,严重损害了银行信贷资金安全,扰乱正常金融秩序,亟需引起关注。

经研判,非法助贷中介公司存在以下风险隐患:

一是骗取贷款风险。非法助贷中介结合客户的征信报告、资产及收入状况等资信特点,综合考量各银行信贷产品审批标准,针对征信不良、偿付能力不足的客户,通过出具虚假工作收入证明、虚构消费合同、银行流水等手法,以满足信贷审批形式要件,从而获得信贷资金。由于贷款人财务状况良莠不齐,偿债能力难以保证,加之银行难以实现对贷后资金有效监管,信贷资金逾期违约风险不断累积叠加,最终可能造成银行巨额经济损失。

二是侵犯公民信息风险。非法助贷中介为招揽有资金需求的客户,委托其办理融资贷款,通过网上大批量购买社会公民身份信息,再假冒各大商业银行之名,群发内容为“根据综合信用评分,授予多少信用额度”等类似于银行正常推广业务口径的短信,诱使有需求客户回复咨询。在后续过程中,为进一步打消客户疑虑,助贷中介谎称与银行存在固定合作关系或系银行定点推广介绍贷款机构。助贷中介的上述行为不仅催生、助长了侵犯公民身份信息犯罪,侵犯公民个人隐私,还严重损害了银行金融机构的形象,影响金融机构信用。

三是非法套现风险。因客户自身有将信贷资金挪作他用的需求,非法助贷中介为牟取不法利益最大化,以公司或员工的名义,向第三方支付机构,大量申领POS机,并为客户提供刷信用卡套取银行消费贷等信贷资金服务,从中收取一定比例的手续费,严重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

四是违背国家经济政策导向。近年来,国家加促经济转型,振兴实体经济,积极引导资金脱虚向实,坚持“房住不炒”的长期房地产调控政策,而非法助贷中介通过各种虚假手段,套取银行信贷资金,并投入股市、楼市等违法违规行为,严重背离了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大大削弱了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效能,给国家社会利益带来了极大的损害。

为及时有效防范非法信贷中介风险,引导信贷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建议:一是银保监部门及时向全市各商业银行发布风险预警,强化信贷业务审核漏洞自查自纠,清查涉及非法信贷中介业务,防范骗贷风险漏洞;二是加强警示教育宣传力度,有力震慑非法信贷中介违法违规行为,规范信贷业务参与主体行为,有效净化金融市场环境,积极响应、服务国家关于健康发展股市、楼市的政策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