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涂岛“高鳌插云”考
信息来源: 长涂镇 发布日期: 2021- 05- 17 09: 55 浏览次数:


2008年5月,我曾携文友至长涂岛,时有民间人士展示,高鳌山人虞税已巳年菊月(1989年9月)所书“长涂风光”24景点诗题,及伏霖(沈海)、范增诸先生金石印鉴雅集一帧。我摄之,时时玩味。

其中有伏霖先生所刻“高鳌插云”一景印鉴,简乃山(仍仙)有诗云:

巍巍高鳌接星云,堪比海中建铁城。

休诧山巅失翠绿,久经风浪是伤痕。

元大德《昌国州图志》载:《藏经》云“东海有山,名曰高鳌,乃娑竭龙王所居之地。”上有亭宇,遇旱,乡人祷之。

明《成化志》云:“高嶅山潭,翁州北。”高嶅即高鳌,翁州即舟山古称,长涂岛位于县治之北。

清康熙《定海县志》也有类似《藏经》记载。

299.6米的高鳌山,是长涂岛的高度。在岱山县境内,仅次于衢山岛的观音山。在小长涂岛的西北,这座陡峭的熔结凝灰岩山峰,勾起了我的臆想。山巅失翠绿可能不独与久经风浪侵蚀有关吧?或与岩石性质有关。当轮渡慢慢驶进黄飘带一样的长途港,那座光秃秃的几成不毛的山,让我一直猜想这会不会就是远古时代一条巨鳌的化身,鳌是龙头龟背麒麟尾的合体鱼龙,鱼龙信仰,可以一直追溯到古越民时代。高鳌山地名起源于何时似乎也成为长涂人一个深沉的悬谜。

《藏经》是后秦国师鸠摩罗什译于弘始七年(405),《藏经》中的“东海高鳌”应该存在于鸠摩罗什或者不知姓名的原著者的虚幻世界里。然而大德志、康熙志都将此条引入,指的就只能是长涂岛的高鳌山了。古人真是聪明,既然佛教是虚幻的,不知所云,落户长涂岛又有何不可?

娑竭龙王(梵Sa^gara ),意译为咸海中的龙王,原是古印度传说中管理水蛇的海王,后来演变成了佛教的护法天神,为古来请雨法之本尊,亦为观音二十八部众之一。据说此龙身呈赤白色,左手执赤龙,右手握刀,状甚威武。其女是观音菩萨的胁侍。

依照佛理,众生之业,汇集于海,此谓业海。龙代表变幻,代表岛民的千万念想。龙潭就成为岛民与自然沟通的圣地,祈福便是岛民敬畏自然祈降甘霖的深情表达。高鳌山龙潭同皋泄龙潭、菖蒲龙潭、郑家山龙潭、灌门龙潭等一道组成了古代舟山的龙潭文化。

在古志中,高鳌山又作栲鳌山。高鳌山龙潭,所以也叫栲鳌山龙潭。栲,是一种常绿乔木,叫山樗。江南一带海拔200米以上的坡地或山脊有分布。此木材坚硬,可做船橹、轮轴等。树皮含鞣酸,可制栲胶,又可制染料。岱山至今仍保留有栲稻桶礁、栲门、栲网山等地名。以前渔民习惯穿的背单与龙裤,其布料就是用栲网的栲皮栲过的。所以,栲与长涂岛地名的结合,是渔民利用栲木从事渔业生产后的产物。《诗·唐风》中有“山有栲,隰有杻”的记载,也证明人类对栲木的认知之悠久。

翻看《舟山岛礁图志》,从长西村的上胡家朝西偏北行走,有条小山路可以抵达高鳌山。也许这就是乡人上山祈雨的古道。元朝时龙潭上建有亭宇,不知古迹遗存依旧否?也不知今人还有没有上得龙潭者?如果可以,娑竭龙王还能延续长涂岛民俗文化的根脉吗?

当年的悬水幡、五色大旗还能在祭坛上飘起吗?

民间又有诗云:

老翁采药下鳌山,转瞬不知何处去。

转瞬不知何处去,人间只剩仙草潭。

高鳌山上若有老翁在,定是娑竭龙王化身了。如今,高鳌山下,曾经的龙潭岙、仙草潭已经成为金海重工的工场,“海中建铁城”也名副其实了。民间文人的智慧不可小觑呀!兴笔小涂:

本是海中吉祥物,鳌鱼不该脱金钩。

长涂港湾是金钩,再钓龙王须珍馐。

作者:孙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