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113309210026413387/2018-48589 | 生成日期 | 2018-08-13 |
发布机构 | 县委县府办 | 文号 | |
组配分类 | 人大建议办理结果 | 主题分类 |
孙常岳(等10名)代表:
一、坚持规划引领
我县于2016年9月被正式命名为国家生态县,2017年颁布实施《岱山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6-2025年)》、《岱山县六镇一乡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岱山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6-2025年)》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坚持生态优先,努力协调好人-岛-海的协调发展,以海洋经济升级为重点,以海洋生态文明制度为保障,优化海岛空间发展格局,着力构建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生活、生态制度、生态文化六大体系,积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型崛起,加速富民进程,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争当新区排头兵、建设海上花园城,实现岱山跨越式发展。
二、坚持生态优先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岱山发展的生命线和核心竞争力。我县的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生态优先,持续发展。严守生态红线,提高产业发展和项目准入的生态门槛,呵护生态品牌,放大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美丽经济”,沿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子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海和谐、绿色可持续发展。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坚持全局观念,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将海洋、海岛、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从实际出发,选择重点领域进行突破,循序渐进地全面推进。依据环境功能分区和各地特点,提出相应的建设重点和工作要求,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坚持在生态文明建设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优化经济空间格局,升级经济发展结构,逐渐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经济发展格局,提升发展质量。注重决策、评估、管理、考核等制度建设,强化执法能力建设,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稳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传承发扬传统海洋文化的生态精髓,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海洋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发挥海洋文化在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作用,带动岱山经济的发展。
三、加强生态保护
1.加强工业废水综合治理。加强工业企业废水污染治理,提高工业废水纳管标准,工业企业废水原则上一律纳管排放。加强污染源达标排放的长效管理,确保排污单位污染治理设施稳定运行;根据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减排的要求,做好总量控制指标的分解落实,开展排污权交易。巩固电镀和造纸等重污染行业整治成效,进一步扩大整治范围,开展对水环境影响较大的“低、小、散”企业、加工点的专项整治行动,推动行业结构合理化、区域集聚化、企业生产清洁化、环保管理规范化、执法监管常态化,提高重污染行业企业用水效率及中水回用率。加快推进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和岱山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管网工程建设,新建1500t/d规模的东沙镇工业区块污水处理厂。加强对石化企业的水污染防治,根据“雨污分流、清污分流、分质处理、一水多用”的原则建设给排水系统。优化污水处理系统设计,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减少对水体不利的环境影响。按照“源头控制、分区防治、污染监控、应急响应”的原则进行地下水污染防治。严格按照《石油化工工程防渗技术规范》(GB/T50934—2013)的要求,对重点污染防治区、一般污染防治区等采取分区防渗措施。加强防渗设施的日常维护,对出现损害的防渗设施应及时修复和加固,确保防渗设施牢固安全。加强隐蔽工程泄漏检测,一旦发现泄漏,应立即采取补救措施,防止污染地下水。
2.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管理。加强水源保护区标准化建设,推进农村饮用水源地划分工作,向社会公开饮用水水源水质及环境管理状况,巩固小高亭水库、董家岙水库、黄沙水库等13个合格规范饮用水源保护区创建成果。组织实施舟山市饮用水源保护规划,严格控制水源地上游及周边地区开发,提高饮用水源保护区管理水平。建立健全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体系和应急管理制度,加强交通隐患管理,提高加强流动源对水源地的环境风险管理。按照《浙江省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的要求,坚决取缔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所有违法建设项目,严格控制水源地上游及周边地区的开发活动,杜绝水源保护区内违法网箱养殖、渔业养殖等活动,严厉打击水源保护区内威胁水质安全的违法行为,严格排查饮用水水源地安全隐患,全面完成饮用水源污染隐患整治。
3.加强海岛大气污染防治。全面实施《岱山县环境功能区划》,重点优化石油、化工的整体布局,控制石油、化工等产业规模,加快推动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按照《浙江省淘汰落后产能规划(2013-2017)》,全面完成落后产能淘汰任务,淘汰产能目录向社会公布。建立差别化电价、水价机制,健全奖励机制和服务机制,引导企业主动淘汰落后产能。坚持汰劣扶优并举,淘汰落后产能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升级相结合,做好产业“进退”衔接,加强对腾出的土地、能耗、环境排放容量等指标的优化利用,严把项目准入关,重点用于技术先进、环境友好、附加值高的产业项目投资。针对重点行业、重点区块,启动实施一批淘汰落后、“腾笼换鸟”试点示范工程。制定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方案,耗煤项目实行煤炭减量替代。新建项目禁止配套建设自备燃煤电站,实施低硫、低灰分配煤工程,推进煤炭清洁化利用,洁净煤使用率达到90%以上。制定天然气供应利用规划,加快推进天然气管网设施、汽车加气站建设,积极推进衢山风电站、中交风能电机、中广核潮汐电站及海上风电场等新能源项目。全面启动全县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清单调查,摸清VOCs行业和地区分布特征,筛选重点排放源,建立挥发性有机物重点监管企业名录。开展挥发性气体污染综合整治,重点抓好石化、油品储运等重点行业综合治理。全面实施“泄漏检测与修复”工作,积极推广国际一流的VOCs高效治理技术,鼓励企业使用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和设备,减少有机废气的产生与排放。完善水产品加工企业废气收集处理设施,对鱼粉等本地特色深度水产品加工企业实施鱼腥臭气治理。实行密闭化运输,对所有水产品及下脚料运输车辆进行改装,车辆底部采取防渗漏措施,及时清洗装载完毕的车辆,码头、路面。建立环保和交通部门联动机制,实行渔业生产、运输全过程监管。
4.加强社会噪声控制。加强对娱乐场所、街头大排档、露天市场的管理,限制夜间经营时间,规定经营区域。严控新建娱乐场所与居民住房的距离,保证建筑物墙壁和门窗的隔声能力,消除或减轻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同时,加强对公共场所高音设备的管控。
5.加强海岛固体废物处置。积极推广有利于减少固废和污泥产生量的生产工艺及治理技术,削减工业固废产生量。对产生工业固废的企业实行一般固废分类、分质堆放,建设规范的固废堆场,及时收集运输贮存固废。建立完善的医疗废物监管体系,严格监管医疗废物,重点加强对个体小诊所和村级卫生所固废的监管。建立专门的医疗废物收集、贮存、运输、处置系统,经收集的医疗废物统一移交有资质单位进行处置,确保医疗废物规范收集和处置率达到100%。
强化对危险废物产生、收集、贮存、运输、转移、利用、处置的全程监管,严禁危险废物的进口和擅自转移,建立健全危险废物台账管理制度,完善各环节的追踪性账目和手续。规范危险废物的收集、贮存和处置等环节,委托有资质单位统一处理,禁止危险废物与一般固废混合堆放,任意丢弃或随意填埋、出售,防止造成二次污染和次生、衍生事件发生。加强非工业源危险废物的管理与安全处置,健全危险废物区域监管联动机制和应急保障系统。严格按照《浙江省危险废物处置监管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要求,推进危险废物的源头管理精细化、贮存转运规范化、过程监控信息化、设施布局科学化、利用处置无害化,至2018年底,建成危险废物信息化监控平台,实现省控以上危险废物重点单位联网监控率达到100%、持证经营单位联网监控率达到100%。
全面开展污泥规范化处置,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工业污水处理设施污泥处置设备的建设和改造,落实污泥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措施,减少污泥直接排放的环境风险。建立完善污泥处置的政策激励和引导机制,保障污泥处置设施长期稳定运行。定期检测污泥成分,对符合农用土质标准的污泥,实行农业资源化利用;对含有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泥,委托专业危险废物集中处理中心安全处置。
建成全县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置体系,将生活垃圾纳入全市统一焚烧、填埋处理系统,改变原有“以岛为块、多点污染”的处理现状,实现全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全面构筑和完善“县、乡镇、社区(村)”三级环境卫生管理网络,将社区(村)环卫业务职能纳入乡镇统一管理,各乡镇负责辖区内垃圾收集和中转。大力推进衢山垃圾外运工程、县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系统提标改造工程,稳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依照岱山县渔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7-2019年),遵循渔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三化”处置要求,建立生活垃圾分类规划、培育、处置、管理“四大”体系,完善生活垃圾“四分四定”处理系统,全力推进全县渔农村生活垃圾三化处理工作。到2019年,完成全县渔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村74个,实现分类处理乡镇覆盖率100%,行政村覆盖率100%,渔农户覆盖率90%以上。
中共岱山县委岱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年7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