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名录——渔民谢洋节(祭海)
信息来源: 县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 发布日期: 2018- 07- 17 15: 05 浏览次数:

   渔民谢洋节是浙江岱山乃至中国沿海渔民崇拜和信仰海龙王及海上诸神的一种祭祀方式,其民众的参与性之广、影响之大、延续历史之长,不仅在岱山所处的舟山群岛诸多渔家习俗中独树一帜,也是我国东海五千年海洋文化史上最具海洋渔文化个性的民俗之一。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岱山县是全国12个海岛县之一,因位于我国最大渔场——舟山渔场中部而成为我国东部沿海重点祭海地。岱山世代居民多以渔为业。境内有岱衢洋、黄大洋、黄泽洋、灰鳖洋等渔场,历史上以盛产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墨鱼四大经济鱼类而闻名遐迩。

   祭海在岱山历史上主要有官祭与民祭两种形态。官方记载或传说有秦朝的方士徐福祭海,隋朝的陈棱将军刑马祭海,宋乾道五年宋孝宗下诏令祭东海龙王于定海县海神庙,宋高宗赵构抵岱避难祭海,以及清康熙、雍正先后下旨封龙祭龙,地方官奉诏公祭岱山海域的灌门老龙等。民间祭海虽无记载却更频繁。旧时渔民由于生产工具落后,每逢风暴,渔民在海上的人身安全受到极大威胁,于是将传说中的海上诸神明奉为生命保护神和丰收的赐福神。所以每逢鱼汛开洋、谢洋时节均要举行祭海仪式,渔民称 “谢龙水酒”或“行文书”,礼仪定式讲究,程序完整。此习俗千百年来,代代相传。至目前,岱山部分偏僻渔村仍沿袭着这一传统的民间习俗,保留了祭海的粗犷、纯朴的原生态文化风貌,展示着东海海域渔民龙信仰的独特传统文化与深厚的民俗内涵。

   近年来,岱山县政府汇同有关部门为传承祭海习俗,成立了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及祭海工作小组,投入2300余万元资金在古祭坛遗址上建造了我国首个大型祭海坛,并于每年东海区伏季休渔期,举行规模盛大的 “休渔谢洋”大典。以祭海为载体,积极倡导让大海休养生息,呼吁全人类关爱海洋、呵护海洋,抒发人类对大海的感恩之情的理念,提升了祭海活动的涵意。此活动经各大媒体传播,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影响。

所在地域及地理环境

   岱山位于全国最大群岛¬——舟山群岛的中部,境内404个岛屿星罗棋布,海域面积4916平方公里,陆地面积326.5平方公里,本岛系群岛之第二大岛。境属北亚热带南缘季风海洋性气候。岱山地处长江口南端,杭州湾外缘的舟山群岛中部,北靠沪、杭、甬等大、中城市,毗邻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

   岱山岛是舟山群岛中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岱山古称“蓬莱仙岛”,“海中泰山”,根据考古发现,岱境有三处新石器时代遗迹,证明五千余年前,就有先民在岛上从事渔猎、烧盐、垦荒,故素以“渔盐之利,舟楫之便”而闻名遐迩。民间相传秦朝时,秦始皇派遣方士徐福寻找海上“三神山”采不死药,曾抵达“蓬莱”。自唐开元始岱山称“蓬莱乡”。舟山渔场是世界四大渔场之一,国内最大渔场,而位于舟山渔场中心的岱山是全国十大海岛渔业重点县之一,以盛产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墨鱼四大经济鱼类闻名于世,境内有岱衢洋、黄大洋、黄泽洋、灰鳖洋等渔场,海洋经济呈蓬勃发展态势。

自古至今,岱山渔民作业环境随着捕捞工具的发展和渔场的变迁而变化。宋时,岱山附近洋山海域已形成大黄鱼渔场,清道光间马迹、洋鞍、中街山等渔场陆续开发,同治间至民国初,渔船北达吕泗洋,南至猫头洋渔场作业。50年代后期,随着渔船机帆化兴起,渔场扩展。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南至闽东渔场,东至鱼外、温外渔场,北达渤海湾渔场、辽宁海洋岛渔场、海东渔场。1986年起,渔轮和少数大型机帆船,北至对马海峡、南至钓鱼岛渔场作业。

民间相传境内有四处海域藏有海龙王:一为长涂岛高鳌山的“娑竭龙王”(《康熙定海县志》点校本79页),二为秀山乡与定海干石览镇交界海域的“灌门老龙”(《康熙定海县志》点校本75页),三为岱东后沙洋的“棕缉老龙”(《定海厅志》卷二十一(典祀)第7页),四为东沙角的“青石龙”(《东海龙的传说》104—107页)。此四龙专司行善,深受当地群众的崇拜。岛上建有多处龙王宫(殿)、海神庙,有数十处以龙命名的地名,如龙头、龙眼、龙山、龙潭、求龙山嘴等。

   分布区域

   岱山祭海,由来已久,形式多样,富有海岛特色,渔区群众相沿成习。流传于境内高亭镇、衢山镇、东沙镇、长涂镇、岱西镇、岱东镇、秀山乡六镇一乡,毗邻的定海区、普陀区、嵊泗县等渔业地区也均有辐射。

   清康熙年间,境内的衢山岛以西及寨子山、大鱼山一带海域己形成大黄鱼中心渔场,至清乾隆、嘉庆年间,逐步东移至岱山岛、衢山岛之间,每年的大黄鱼汛,苏、浙、闽、沪三省一市渔船“俱集于此,不下数千计”(《舟山渔业志》)。此间,尤其是本省的宁波、台州、温州地区的渔船,在岱停泊或捕捞中与岱的渔船接触较为频繁,因此,常有捕捞技能的切磋,也有祭海活动的交流,各方在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性的情况下,经过岱山及境外祭海习俗的传播,使之成为共通的习俗惯例。

   历史渊源

   岛上先民,早在史前就有祭海活动,那是只从原始思维出发,认为万物都有神,相信大海自然有海神,所以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龙和海龙王身上,于是形成了“出海祭龙王、丰收谢龙王、求雨靠龙王”,处处充满着浓郁的龙崇拜、龙信仰的氛围。而历代封建王朝统治者,出于各种需要和目的,也多次进行盛大的祭海典礼。

   隋朝骠骑将军陈棱,奉命伐流求国(今台湾),海上遇雾漂泊至岱山东北,杀白马祭海,留下了“刑马石览”古迹(见元《大德昌国州图志》卷四(叙山)413页,清《康熙定海县志》卷六(舆地),民国《定海县志》册一(古迹),《岱山镇志》卷二十(古迹)头条)。

   据《唐书•礼乐志》记载,唐时已制定了祭四海龙王制度。宋元仍沿唐制,以四立日祭四海龙王。宋建炎三年(1129)十二月二十七日,南宋皇帝宋高宗,搭乘御舟赴岱避难,当他抵达蓬莱后沙洋,觅见泥螺山上的古祭台,遂立即祭告天地、大海,祈求社稷安宁,是日又去蓬岛最早、最大的名寺¬——白峰寺(超果寺)驻跸,建炎四年正月初五离开昌国(今定海),此间尾随宋高宗而未能如愿会面的李清照以《渔家傲》词一首以记述(清《定海厅志》、舟山市政协《舟山文史天地》第33页至36页、台湾台北市舟山同乡会《舟山乡讯》115页)。

   据舟山古志书记载,早在南宋时期,就有官方公祭龙王庙的活动。宋乾道五年(公元1169)宋孝帝下诏在舟山公祭东海龙王。嗣后,地方官每年六月初一为公祭龙王日。据清光绪《定海厅志.册十.第八页》记述:“龙王祠,在城南天后宫东,每年六月初一日致祭,春秋两仲又合祭灌门、桃花、岑港龙神于祠内”。并记有钦颁祭文:“维神德洋寰海,泽润苍生。允寰水土之平,经流顺轨。广济泉源之用,膏雨及时。绩奏安澜,占大川之利。涉功资育物,欣庶类之蕃昌。仰藉神庥,宜隆报享。谨遵祀典,式协良辰。敬布几筵,肃陈牲币”。清康熙、雍正两帝先后在舟山海域祭“灌门”龙王(见《舟山民俗与民间文学研究》第79页)。康熙、雍正年间祭典东海龙王日趋频繁,海龙王信仰迭起高峰。据志书记载,仅康熙祭龙王的祭文就多达8篇,并以“万里波澄”匾赐舟山的东海龙王宫。1725年,雍正诏封东海龙王为“东海显仁龙王之神”,过了二年又下旨祭龙,旨文曰:“龙王散布霖雨,福国佑民,复造各省龙神大小二像命守土大臣迎奉,礼仪与祭南海庙同”。从上述合祭说明,清雍正年间对灌门龙王的祭典要比康熙时隆重得多,成为官方合祭龙神的代表。

   在官方祭海同时,民间也盛行祭海之风。在皇帝诏令影响下,民众一方面广泛捐资建造起龙王宫(庙、殿)、天后宫(妈祖庙)、羊府宫等海神庙,更有甚者把其他庙宇改建龙王庙,于是出现清光绪《定海县志》中所记载的一区一宫、或一区五个龙王宫的兴旺局面。据有关资料显示,自明、清至今,岱山境内有龙王庙、龙王殿、龙宫8处,龙潭5处,以龙为名的山、礁等地名10余处,可见岱山渔民对龙崇拜之风尤盛,传承未断。另一方面渔民在每艘渔船上设置了船官老爷神龛,每逢新船下水、渔船开洋、拢洋、鱼汛结束谢洋等重大节日,通常在农历立夏大黄鱼汛、乌贼汛、鳓鱼汛、鲳鱼汛,渔船第一水出洋或农历六月初鱼汛结束转汛拢洋,举行祭海仪式并相沿成俗,村村岙岙,相传相承。

   岱山民间祭海历史已无从考证,但可从与渔业密切相关的角度予以辅证。岱山渔业则可追溯至公元3世纪。据《岱山县志》记载,“公元3世纪,已用竹簖、布网等工具,围捕、拦截鱼虾,单人不能进行时,一般以父子兄弟等家庭成员组成作业单位,形成家庭渔业。在沿岸捕捞及近海生产中,2-3人小木船作业,长期沿袭”。“唐代中期,沿海捕捞发展,船网增大……”(《岱山县志》第183页)。宋时已有长约10米渔船,载重量3—4吨”(《岱山县志》143页)。“查大德《昌国洲志》已有渔盐之名,知元时已渐发达”(《岱山镇志》卷五.志渔第一页)。“至清康熙年间,岱衢渔场形成,每年四五月黄鱼汛,江、浙、闽诸省数千渔船集于东沙角、岛斗岙一带捕捞大黄鱼”(《岱山县志》第3页)。据民国6年(1917年)统计,在岱渔船达1.26万艘,渔民8.27万人,岱、衢两岛上形成传统渔业生产基地。岱山悠久的渔业史辅佐了岱山祭海史。据高亭一村年近80岁的老渔民郑野弯等回忆,他们从小就看见大人在海边和船上祭龙王的场面,此习俗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渔区经历了“渔改”(类同“土改”)、“文革”的严峻考验,祭海作为封建迷信而遭受取缔。但改革开放后,广大渔民仍有暗中悄悄进行。目前在岱山偏僻渔村高亭、岱东龙头、衢山鼠浪、东沙西沙等地,仍保留着古朴的祭海习俗。    

   2005年、2006年,中国海洋报社、浙江海洋学院等部门在岱山连续举办了两届中国海洋文化节,2000余名岱山渔民借鉴传统祭海方式,在祭海坛举行了大型的祭海谢洋活动。旨在让大海休养生息,抒发对大海感恩之情,呼吁全人类保护海洋资源,呵护海洋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岱山有关部门还于2006年投资2300万元,在古祭台旧址新建占地面积达4.5万平方米的全国首个大型祭海坛,成为国内唯一的一个祭海专用基地。

   基本内容

   一、祭龙王(俗称“谢龙水酒”)

   目的:祷求海龙王保护渔船及渔民在海上平安、一帆风顺、满载而归。

   对象:东海龙王或四海龙王。

   地点:先在龙王宫(殿),后移至海边临时选定的祭坛(或渔船甲板)。

   时间:农历立夏,传统的大黄鱼汛、乌贼汛、鳓鱼汛、鲳鱼汛渔船第一水出洋;或农历六月初,鱼汛结束转汛拢洋;供祭时辰为当日初涨潮时。

步骤:出洋先在龙王宫(殿)供奉龙王,供毕后将龙王神位请至海边临时祭坛上(或渔船上)再祭;拢洋即在海边祭坛供奉,供毕将龙王神位请回龙王宫,再供奉。

   流程及操作要点:

  1、图腾:渔民简易地将“图腾”以龙王神位(一长方形黄宣纸,俗称“祃”,上书“东海龙王”或“四海龙王”)代替,放置于上位。

   2、旗类:一般为多种类型

 “龙旗”:红绸或黄绸制作的绘有龙形的旗帜。

“令旗”:从普陀山寺院请来的黄色三角“令旗”,写有“令”字样。

“船旗”:红色黄字,上书船东或船老大姓氏。

“彩旗”:各色,上书“一帆风顺”、“满载而归”等字样。

   3、供品:三杯茶,六杯酒,五牲(全猪或猪头、全羊、全鸭、猪肝、猪肚,俗称“五牲”)、六荤六素(意为“六六大顺”)或十荤十素(意为“十全十美”)。荤菜鱼肉鲞蛋等,忌鸡,“鸡”字谐音“欠”不吉利;素菜要用金针或木耳封顶。六盘水果(时令水果);六冷盆必用生盐、水豆腐、黄糖;六盆各色糕点(连糕、雪片糕、双层糕、白节、油枣等)、六盆干果品(桂园、红枣、荔枝、大核桃等)。酒类必用黄酒:渔民戏称海中捕鱼是与龙王赌博,黄酒颜色混沌,龙王爷喝了眼睛看不清而推倒庄。

   4、祭器:供桌为元宝桌、八仙桌、画桌(含桌幈)。盛器用大小祭盘,红、蓝花碗,红、蓝盆子;另备蜡烛台(备蜡烛)、香炉(备高香或黄香)、拜伏凳、金箔等。搬运供品工具:仪式移至海边时,小祭用篮,大型祭海用扎有红蓝绸布的木质扛箱。

   5、渔具:“样桅”,溜网在海中作业时的标志杆。作业时插于渔网边的棕绳上,周边扎上多彩的菜花,然后让杆子根部伸入磉子间固定,上部随网漂浮在海面上,以便渔民识别位置。

   6、祭文:“维神德洋寰海,泽润苍生。允寰水土之平,经流顺轨。广济泉源之用,膏雨及时。绩奏安澜,占大川之利。涉功资育物,欣庶类之蕃昌。仰藉神庥,宜隆报享。谨遵祀典,式协良辰。敬布几筵,肃陈牲币。”

   7、响器:对锣两面,每次连敲数响。锣声(1)供品进宫时;(2)供毕;(3)移祭地沿途;(4)进入祭坛或船甲板连响;(5)摆上供品燃烛连响;(6)三巡置酒每巡连响;(7)祭毕特响。鸣放鞭炮:出门、沿途、上祭台、三巡酒及祭毕。

   8、乐舞:小唱班奏乐,乐器以民乐为主。民间艺人助兴表演舞蹈,以舞龙、舞狮、调马灯、调花船等为主。

   9、祭者:主祭1人,系老大或船东;辅祭或陪祭若干人,系船东亲属朋友,或有生意往来的老板客人;轮祭:同船或同岙渔民。要求:(1)祭者祭前在家里或渔船上沐浴净身。(2)服装穿着:主祭——对襟黑红相间色汉服、浅蓝龙(笼)裤、黑色圆口布鞋;辅祭或陪祭——与主祭同;轮祭——普通酱黄色拷布上衣、下着龙裤。

   10、三献礼:一献香烛——主祭在辅祭、陪祭的陪同下来到祭坛(台)前,手执点燃的三枝高香,面向龙王神位(图腾),跪中央拜伏凳上拜祭。辅祭(陪祭)跪至主祭两侧或后排。在司仪者三叩首的号令中逐一行礼。二献菜肴:由祭者将酒菜从帮衬者手中接过,递至头顶端过后放置于供桌上(俗称“献菜”)。三献黄酒——三巡,由主祭向龙王敬酒三巡(俗称“提酒”)。

   11、祭毕:把祭桌上所有祭品每样扯少许放于一大酒杯中,随“祃”、残香一起抛向高空洒入海中,意告龙王带走酒菜,并奉敬海中游魂。此时对锣长鸣、鞭炮连响、乐舞大作。

   12、祭礼忌讳:祭祀时女性勿拜,祭者均属男性。虔诚肃静。

   13、休洋后,生意好的船东老板请外地戏班唱庙戏,以答谢龙王爷及诸渔民伙计、父老乡亲,直至下一鱼汛始。

   二、祭船关老爷(船官老爷)

   地点:船舱内圣堂舱(船关老爷神龛)

   规模:小型。

   礼仪:供奉程式与祭龙王相似。

   特点:拜祭时祭者必须净身光腚,前系一块布兜。

   三、样桅祭海

   地点:渔场网地。

   礼仪:供祭与祭龙王相似,规模较小。

   过程:将“样桅”(二条顶尖及其周围留有竹叶、绑棕榈叶的竹竿,属溜网在海中作业时的标志杆,周边扎上多彩的菜花)插于渔网边的棕绳上,杆子根部伸入磉子间固定,出网时抛入海中。此时“样桅”上部随网漂浮在海面上。是时鼓乐阵阵,鞭炮声声。此举意在祭祀海神,预祝保平安,夺丰收。

   四、现代大型祭海

   时间:2005年至今。

   地点:中国海坛(岱山)。

   内容:以中国海洋文化节为主载体,以盛大“祭海”典礼作为海洋文化节的开幕式。2000余名岱山渔民借鉴传统祭海方式,在海坛举行了大型的祭海谢洋活动。祭海大典旨在让大海休养生息,抒发人类对大海感恩之情,呼吁全人类爱护海洋,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进一步提升了传统祭海的涵意。2006年岱山有关部门投资2300万元,在古祭台旧址建造大型祭海坛,成为全国首个举行祭海典礼的专用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