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9210026413387/2018-44047 | 生成日期 | 2018-03-30 |
发布机构 | 县府办 | 文号 | 岱党政办发〔2018〕74号 |
组配分类 | 县府办文件 | 主题分类 | 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 |
中共岱山县委岱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岱山县创建浙江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实施方案的通知 | ||||
| ||||
信息来源:县府办 发布日期:2018-03-31 09:00 浏览次数: | ||||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直属各单位: 《岱山县创建浙江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实施方案》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岱山县委岱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年3月30日 岱山县创建浙江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家旅游局关于发展全域旅游的重要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大景区、大花园”及市委、市政府“全域旅游、全景舟山”的战略要求,促进我县旅游业全域化、标准化、精品化、国际化发展,构建旅游业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的发展模式,根据《浙江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指南》(浙旅规划〔2017〕88号)的要求,结合我县旅游发展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按照县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把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全域打造、全面提升”的总体要求,抓住即将到来的大桥时代、自贸港时代,坚持全景化打造、全地域覆盖、全资源整合、全领域互动、全社会参与的原则,推动全县旅游在空间上从景区为重心向旅游目的地为核心转型、在产业上由“小旅游”向“大旅游”转型、在要素上由旅游资源开发向旅游环境建设转型、在管理上由以部门为核心的行业管理体系向以旅游领域为核心的社会管理体系转变,推动我县旅游高质量发展,使岱山成为游客向往之所、乐游之选、流连之地,努力将岱山建设成为“长三角独具魅力的海岛休闲度假基地”。 二、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培育壮大旅游产业,拓宽增收致富门路,提升旅游环境品质;旅游产业聚力共兴的体制更加健全,主题品牌的效应更加突出,错位发展的特色更加鲜明,带动辐射的能力更加强大,稳健发展的基础更加巩固,打造全域旅游岱山样本,力争在2020年年底通过浙江省全域旅游示范县验收。 主要指标:力争通过三年时间,到2020年底全县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达到734.7万人次、104.7亿元,分别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长率;旅游旺季继续延长,游客人均消费超过1500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7.2%,旅游从业人员占全县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8.5%,旅游业带动就业的效应进一步凸显。 三、任务举措 (一)推进全域旅游与“多城联创”相结合。 1.与建设港口花园城相结合。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实施新一轮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十大行动”,开展招牌标识、城区停车秩序、空中管线、城市公园、主干道沿线防盗窗等专项整治行动。在重点旅游村镇实行垃圾污水无害化、生态化处理,推进“四边三化”专项行动,全面优化旅游环境。引入健康养生、海洋游乐、滨海度假、渔俗文化等特色旅游项目,加快岱山东北部项目综合开发,完成东沙省级旅游风情小镇创建。在城区鼓励开设茶楼、影楼、酒吧、城市书房、美食、康体疗养等特色店铺,重点提升竹屿新区滨海景观带、人民路延伸段休闲街、日达广场等商务区的旅游休闲功能。完善岱山旅游IP体系,创新开发具有海岛元素和符号的旅游吸引物,打造特色鲜明的岱山旅游目的地形象。 2.与创建园林城市相结合。完成蓬莱公园提升改造工程,将其打造成城市休闲公园示范点。推进竹屿新区滨海景观长廊综合改造工程。开展主要道路、河道、居住区、公共设施等的绿化配套建设,实施城市绿道网和林荫道建设。 3.与创建森林城市相结合。完成“森林岱山”建设规划编制,实施县域景观“彩化”工程,创建省级“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在风景名胜区、旅游景区、湿地公园以及岱山东北部等范围内,开展生态修复和景观提升,建设秀山湿地生态休闲基地。提升城区休闲绿道、海岛休闲绿道以及登山健身步道。 4.与创建文明县城相结合。开展“为中国加分-为岱山添彩”文明旅游主题活动。精选旅游达人、行业杰出代表等人物拍摄岱山文明旅游宣传专题片。选树全县旅游行业文明单位、卓越团队、青年文明号等先进榜样,评选岱山文明旅游公益大使。全面落实旅游文明行为公约和行动指南,完善信息通报机制。配合做好市民文明风尚培育系列行动,结合旅游讲文明、排队守秩序等文明行动,有效提升全民文明素养。 5.与巩固国家卫生县城相结合。整治“脏、乱、差”和违建、偷排、乱倒等突出问题,开展涉旅场所卫生整治专项行动。积极开展卫生乡镇、单位、社区村创建活动。推进各类健康单位、健康社区、健康食堂、健康山道步道等“健康细胞”创建;完善落实城乡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 (二)优化空间布局,推进全域化旅游建设。 1.做好全域旅游顶层设计。突出旅游产业优先发展地位,坚持“多规合一”,将全域旅游规划纳入县域顶层设计。打破区域概念,把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进行规划建设,统筹城乡、土地、交通、环保等规划,编制全域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围绕“一城两岛、四区两带”的旅游发展空间布局,以“旅游+”为主要抓手,推动全域旅游。着力构建以“一岛、一园、一镇、群沙、多村”为核心吸引物的全域旅游大景区。通过“点、线、面”结合,引导全域旅游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点”,即抓好景区、风情渔村、特色小镇、旅游综合体的打造;“线”即注重旅游线路设计,在打通点与点连接线的同时,将旅游沿线建成景观带、风景线;“面”即在点线结合的基础上,把整村、整镇和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来打造,实现全县全域之内处处皆风景,时时见风景。 2.谋划建设特色小镇。依托岱山本岛东北部风景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发挥其岬、滩、湖、山、林、田、园、村等资源优势,以田园风光、海上休闲运动和文旅康养为发展内核,融合旅游集散、文化展示、运动体验、度假休闲、商贸商务、赛事组织等发展模块,建设集商务、海上运动娱乐、休闲、康体、疗养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旅游景区。重点围绕规划深化、土地征用、核心区域资源收购、重点旅游项目开发建设、招商引资等方面多点发力,建设成面向长三角地区的山林养生旅游、海滨沙滩养生旅游、乡村养生旅游、海上体育运动娱乐旅游的特色旅游小镇,打造成为区域著名、省内闻名、全国知名的生态旅游特色风景旅游区。 3.做特做精目的地建设。整合全县“山、海、岛、城”旅游资源,突出海洋、海岛、渔业、渔民等元素,做特做强海洋旅游。加快全景秀山建设,提升改造滑泥公园和湿地公园,做足“泥”文章,开展秀山东部沙滩群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突出“海洋非遗”特色,深挖东沙古镇传统民俗文化,丰富古镇休闲业态,打响“夜东沙”品牌,激发海岛古镇游活力。完成秀山滑泥主题公园国家4A级景区创建;推进东沙古镇创建国家4A级景区;以4A级景区的标准完善鹿栏晴沙景区建设。推进摩星山、观音山、双合石壁景区管理体制改革,丰富文化内涵,打造精品景区。依托鹿栏晴沙、凉峙沙滩、沙龙沙滩为代表的优质滨海沙滩资源,开展丰富多样的滨海旅游项目,打造休闲旅游乐享区。以风情渔村建设为抓手,一村一主题,建设提升上船跳、大峧山、小岙渔村、三礁、凉峙等风情渔村,不断改善渔村人居环境,创建乡村A级景区,推进乡村旅游特色化发展。 (三)发挥“旅游+”效应,促进全产业融合发展 1.促进渔农业与旅游融合。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引导休闲渔农业和乡村旅游组织化、产业化、品质化发展,切实发挥乡村旅游富民强农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渔业和旅游业发展的新途径,拓展渔业功能,打造休闲渔业品牌,重点推进岱东后背岙休闲渔业基地和凉峙风情渔村建设,改善提升渔业生产空间的适旅景观,开发传统渔俗、出海捕捞等休闲渔业产品,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制定出台休闲渔业规范化发展鼓励政策。推进现代农业庄园、生态农业示范区、美丽海岛示范村、乡村旅游示范点、果蔬采摘基地等示范创建,打造“旅游+农业”升级版。改善提升农业生产空间的适旅景观,打造一批“农庄景观”、“四季花海”等示范基地(点),通过旅游业拓展渔农业产品销售和产业延伸,释放渔农业生产场景、活动和产品的旅游价值,丰富乡村旅游休闲体验产品。创建省A级景区村庄13个,其中3A级3个。 2.促进工商业与旅游融合。大力开展工业游,拓展船舶修造业的旅游附加值,推动常石工业旅游常态化运作,尝试开展其他工业旅游项目。在日达广场、文化一条街、竹屿夜排档、海岬驿站等基础上,培育发展商务会议、特色街区、海滨游憩、主题购物、时尚美食等旅游消费新热点,以旅游发展促进商贸业发展,打造一批具有海味的大众休闲消费场所。强化商务休闲和旅游休闲功能,提升城市旅游品味,发展多元化住宿产品,引进、建设特色文化主题酒店、精品酒店。推动旅游电商发展,培育旅游电商村2个以上。 3.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深度挖掘海洋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岛民俗文化资源,提升旅游产品的特色体验和文化附加值。办好中国海洋文化节、听海节、东沙弄堂节、全国沙滩(海岛)露营大会等文旅节庆活动。依托海洋祭海、渔歌号子等非遗项目,编排具有浓郁海岛特色的海洋文化大戏,在东沙古镇、鹿栏晴沙等景区常态化展演。扶持文旅创意企业落户发展,出台扶持文创产业配套政策,建立文创产业专项资金。利用海洋文化系列博物馆资源优势,发展海洋科普旅游,策划开展盐文化主题游。借助海岛自然风光,打造海岛影视拍摄基地和海岛摄影基地。 4.促进体育与旅游融合。充分发挥大型赛事吸引人气的作用,争取环岛自行车、登山越野等专项赛事落户岱山,办好国际运动风筝邀请赛暨全国风筝锦标赛、岱山半程马拉松比赛,形成运动休闲系列品牌。举办徒步、海钓、风筝等大众休闲活动,提升徒步、骑行、登山道等休闲绿道,打造帆船基地等海上运动基地。 5.促进康养与旅游融合。利用岱山“好空气”、宜人气候和海岛生态优势,推进海洋健康县城建设,发展医疗、康复、养生等相关产业,推进医疗旅游项目建设。鼓励开设亚健康疗养、慢病康复、老年健康养护、中医药等养生旅游项目。推进摩星山、观音山等禅修基地建设,积极开发素斋、佛茶等禅修衍生品。 6.促进海防与旅游融合。保护开发红色旅游资源,探索利用废弃的军事坑道、火炮阵地等闲置设施,整合提升中国海防博物馆、金维映故居等红色旅游景区(点)。策划推出“岱山童子军”“东海卫士”小海军训练营等户外旅游品牌,推出一批海岛红色旅游特色线路和体验活动。创新青少年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旅游+”模式,打造岱山红色海防之旅户外拓展基地。 (四)打造特色产品,促进全时空业态发展。 1.丰富旅游产品体系。开发旅游新产品,培育旅游新业态,打造运动健康、海鲜美食、渔家风情、海洋文化等海岛休闲度假产品体系。创新推出适合大众消费的私人定制旅游、休闲渔业游等一批特色产品线路。重视旅游招商引资,加快大型旅游综合体、游艇帆船、健康养生、海岛湿地公园、历史文化街区等项目招引建设。实施定向招商、精准招商,推进岱山东北部、秀山滑泥主题公园、衢山滨海度假基地等重点区域招引建设进度。 2.优化旅游住宿产品。促进传统商务型接待设施向综合度假型住宿服务转型,提高过夜率和人均消费水平。大力发展多元化住宿产品,支持特色文化主题酒店、精品酒店以及经济型连锁酒店有序发展,引导创建高星级酒店、绿色饭店,大力引进知名品牌及管理团队。鼓励非标化住宿产品有序发展,持续深化民宿推广活动,推进东沙小岙、岱东上船跳、秀山岙里、衢山凉峙等海岛特色民宿集聚区建设,实现精品民宿、特色民宿、普通民宿1:2:7的优化配比,满足大众旅游多样化需求。 3.提升旅游餐饮特色。创新岱山传统菜品,开发评选海鲜名菜,举办海鲜美食节,培养创建餐饮名店。规范提升竹屿夜排档,打造海鲜美食特色街区。促进餐饮文化创新和产业发展,打造“海鲜美食·岱山味道”特色餐饮体系,满足不同类型市场需求。 4.丰富旅游商贸供给。挖掘海洋文化内涵元素,打造旅游购物品牌系列。推出渔民画、船板画、鱼拓画、盐雕、根雕、绳结、船模、灯塔等特色旅游工艺品,“岱山三宝”、蓬莱仙芝等特色伴手礼。规范旅游商品流通管理,在重点旅游景区、游客服务中心、车站、码头交通集散点设置旅游商品购物区,打造旅游购物商城。优化旅游购物环境,促进旅游商品销售,提高旅游购物消费在旅游总收入中的占比。 (五)完善公共服务,提升全方位旅游品质。 1.推进旅游标准化。加强旅游标准化体系建设,推广应用国家、省市级各类旅游标准。围绕食、住、行、游、购、娱等六方面旅游要素,形成适用于本地的旅游服务标准化体系。实施民宿、休闲渔业、滑泥、海岛古镇游、海岛骑游等地方旅游服务规范,深入推进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 2.推进旅游国际化。以国际化标准为引领,建立和完善全域化城市多语标识服务系统,尤其对旅游交通、景区、海岛旅游示范带及重点区块的标识系统进行更新和完善,增加双语、多语标识。加强国际化旅游人才引进,培养、引进一批外语导游、高级导游、专业讲解员以及复合型国际化旅游管理人才,提升旅游服务高质量发展。 3.推进旅游交通便捷化。提升水上交通运力,加密主要岛际交通航班,有效缓解旅游旺季期间运力不足的局面。完善车船客运实名制工作,促进客运购票规范化、网络化、智能化。推进城乡公共交通网络向景区、乡村旅游点延伸,完善提升景区公交线路,加强景区通景公路和支线旅游交通建设,新增(更新)公交车辆56辆,在旅游旺季开通连接本岛各个景点旅游观光巴士。完善骑行绿道、景观道路等特色绿道系统,设置不同风格规模的休闲驿站,完善景区、乡村旅游点生态停车场建设,建设旅游停车泊位200个。构建便捷的旅游交通体系。立足对外水陆通道和岛内交通主干道,围绕公共交通出行优质服务,打造全面融合公共出行、车船调度、交通流量监测、出行信息预测和发布等于一体的智慧交通体系。 4.构建旅游集散体系。规划建设岱山旅游门户,在高亭建设岱山旅游集散总站,秀山和衢山建设旅游集散分站。在车站、码头等主要交通节点及客流集中区域提升集散旅游服务功能,完成秀山兰山交通集散中心建设,在3A级以上景区景点完善景区游客中心;在三星级以上饭店、重点民宿、海岛休闲示范点、驿站等旅游场所拓展咨询服务点,实现旅游集散服务网点全覆盖,形成线上线下顺畅对接、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管理规范、服务一流的旅游咨询服务体系。与上海、杭州、宁波、苏州及舟山旅游集散中心开展区域协作,开通旅游专线,推进旅游交流。 5.提升智慧旅游服务。建立智慧导览系统,完善旅游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智能触摸屏等平台,实现信息推送、在线预定、咨询投诉等线上服务,为游客提供及时性、动态化信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加强智慧旅游与智慧安防、智慧交通、智慧城管等城市管理服务新模式的统筹与协调,打造全域旅游智慧服务新模式,对重要旅游休闲空间、交通枢纽集散中心等进行实时人流和安全监测、自动预警,开发游客客源地分析系统。推进景区电子门禁系统和二维码识别普及工程建设,倡导涉旅企业使用支付宝、微信等电子支付工具,营造智慧旅游电商环境。 6.推进旅游厕所革命。加强资金支持、规范指导和专项督查,分类分批在主要景区、旅游线路沿线、交通集散点、夜排档、娱乐场所、乡村旅游点、主要步行街等场所新建、改扩建A级以上公厕15座,其中新建3A级厕所7座。游客集中的场所配备第三卫生间,增加女厕位比例,全面消除旅游客轮、寺庙厕所等管理薄弱点。推进厕所无障碍化,倡导文明如厕,逐步实现交通沿线、临街临景店铺、机关事业单位厕所免费开放。 (六)加强综合整治,保障全过程旅游环境。 1.加强全域环境整治。加快老城区、城中村、旅游景区景点周边房屋改造,着力规范城市街道、景区沿线房屋立面、店招店牌、广告牌设置,打好“建、整、拆、管、育”组合拳,积极创建“无违建县”。巩固深化“三改一拆”“五水共治”行动成果,继续推进洁化、绿化、美化,深化“清河净水”行动,建设一批示范街(路、点)。 2.保护海洋海岛生态。开展景观提升、岸线整治、生态修复,打造绿色休闲海岸线,推动落实“滩长制”。着力保护海域、海岸、海岛、村落、地貌、植被、生物等自然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传统民俗等文化遗产资源。科学确定旅游开发的生态承载力和旅游环境容量;积极开展旅游环境监测,评估旅游开发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有针对性的保护与恢复。大力推进节能减排,严格防控大气污染,保护岱山“好空气”品牌。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倡导绿色消费、绿色出行,鼓励旅游休闲场所发布空气质量指数、负氧离子浓度等信息。 3.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强化旅游市场综合治理,建立旅游与发改(物价)部门、市场监管、公安、城市管理等部门执法联动机制。开展集中式整治和常态化检查,重点抓好旺季整治行动,严厉打击“不合理低价游”、欺客宰客、强迫消费、虚假广告、违反合同约定等游客反映强烈的违法违规行为。加强旅游服务品质监管,发挥好社会监督员、市民寻访团及新闻媒体等社会监督促进作用。通报一批典型案件,依法公开行政处罚信息。畅通96118、12345、12358、12301热线和网络平台等线上线下投诉渠道,及时受理处置各类涉旅投诉举报案件,提高涉旅事务处理效率,切实保障游客合法权益。 4.构筑旅游安全保障。明确旅游安全责任主体,完善旅游安全管理制度,建立训练有素的旅游安全人才队伍,加快海岛旅游紧急救援体系建设。加强旅游安全预警系统建设,完善旅游安全风险提示制度,制定高风险旅游项目目录,建立旅游景区最大承载量发布机制。严格落实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区安全规范,推广创新旅游保险产品,着力抓好海滨浴场、休闲渔船、旅游大巴、海上游乐器械、消防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以及台汛期、重大节假日、旅游节庆期间等关键节点的安全监管和防范工作。编印海岛旅游安全手册,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建立旅游安全社会监督员队伍,深入推进“平安旅游岛(景区)”创建,实现安全保障全覆盖。 (七)品牌形象全升级,开启营销新模式。 1.深化岱山旅游品牌。加强“东海蓬莱,仙岛岱山”品牌建设,完善品牌VI设计,将旅游营销与城市宣传结合,在对外政务、商务及经济文化交流中统一使用品牌元素。围绕旅游品牌的核心内涵,推出特色旅游产品子品牌及宣传标语、口号,讲好“岱山故事”。编写岱山旅游标准化导游词,开展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导游词讲解培训,并向涉旅企业推广。在县域内客运码头、车站等进出通道,设立岱山旅游形象公益宣传广告牌,建设富有视觉冲击力的“第一印象区”。 2.精准定位核心客源市场。加大海洋文化体验、佛教文化及省内疗休养等旅游市场的拓展,重点开发周末游憩、节假日旅游、乡村旅游、自驾游、休闲度假市场。借助智慧旅游管理监测平台,持续开展游客抽样调查,对旅游市场大数据进行定期的研究与分析,强化旅游市场营销的针对性和精准性。发挥普陀山旅游市场辐射功能,在景区投放岱山旅游广告,对接当地旅行社,拓展潜在客源市场。 3.加强旅行社市场拓展。在大桥时代和舟山自贸区建设的大背景下,充分调动县内外旅行社引进客源的积极性,实行绩效奖励激励机制,给予旅行社景区门票优惠等优惠政策。积极对接市内外旅行社,推出精品旅游线路及产品,组织其来岱考察踩线。 4.创新宣传营销模式。完善岱山旅游微信、微博、自媒体发布平台,采用新技术、新手段、新途径提高营销效果。加强全媒体合作,优化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组合投放,提高广告性价比,拓展立体化营销网络。加强与知名在线旅游平台合作,增强旅游市场开拓能力。突破传统营销模式,开辟市场营销新渠道,推出事件营销、节庆营销和微电影等新媒体营销模式,逐步形成立体化、多方位的营销体系。积极引导旅游企业发展O2O和B2C等电子商务,扩大在线旅游市场份额。结合重大节庆活动和重点旅游文化活动,突出季节性、差异化特点,推出四季旅游营销活动。 (八)共建共享,全参与增进旅游新福祉。 1.开展旅游志愿行动。招募扩大“小水滴”旅游志愿者队伍,建立全域旅游志愿者服务工作站。加强旅游志愿者队伍建设,对志愿者进行分类培训和专门指导,完善管理激励制度。在旅游黄金周、重大节庆活动期间,组织开展旅游志愿服务及公益行动,营造全民参与、共建共创的良好社会氛围,形成“处处有服务、人人皆形象”的全域旅游风景线。 2.深化旅游惠民活动。利用“5·19中国旅游日”“旅游惠民季”等载体,推出景区门票、住宿、餐饮、旅游交通等优惠措施,组织推出特定群体免费游活动。拓展旅游惠民的区域范围和适用对象,延长惠民季时长,开展周边城市客源市场专题惠民活动,通过全免、打折、赠送纪念品、体验券等方式惠及百姓、回馈游客。 3.支持旅游创业创新。扶持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旅游服务新业态,建设旅游文创园、乡村旅游创客基地、旅游电商示范点,引导旅游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搭建旅游企业和院校之间的人才培养合作平台,提供人才资源、就业信息等服务。创新旅游共享商业模式,扶持旅游新业态新项目发展,鼓励网约车、民宿旅游、分时度假等共享经济项目。完善居民参与旅游发展利益共享机制,提高全域旅游就业贡献力。 (九)体制机制全支撑,增强发展新动能。 1.建立全域旅游统筹推进机制。设立党政统筹抓旅游的领导体制,落实发展全域旅游的主体责任。完善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议事机制,定期召开全域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建立定期议事协调制度、督办问责制度,形成部门联动、乡镇互动发展旅游的强大合力。增强旅游部门的综合协调职能和产业统筹能力,探索建立旅游发展综合管理协调机构。重点旅游乡镇设立旅游工作办公室,根据各乡镇旅游发展资源配备旅游专职工作人员,旅游重点村要有专人负责旅游发展事务,形成县、乡镇、社区村三级旅游管理体系。 2.深化旅游执法管理体制改革。密切旅游与综合执法部门的协作配合机制,建立“综合管理+联合执法+公安保障”旅游执法创新模式。因地制宜,统筹旅游、公安、交通、物价、市场监管、综合执法等相关部门职能,明确责任清单,健全旅游市场综合治理联合督查机制。完善旅游警察职能,健全旅游市场违法犯罪行为处置机制,提高专业性和精准度。建立完善旅游综合行政执法队伍,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坚实执法保障。 3.健全全域旅游建设保障机制。实质性运作旅投公司,支撑重点旅游项目、核心景区建设与运营,实现“统一建设、一体经营、规范运行”的格局。设立全域旅游产业基金,发挥好杠杆撬动作用,梳理推荐招商引资项目库。鼓励银行机构探索开展旅游景区经营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等业务,不断加大对小型微型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的信贷支持。支持和改进旅游消费信贷,探索开展促进旅游消费需要的金融产品。支持民间资本、私营企业参与旅游项目开发和旅游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4.加快旅游行业专项改革。落实旅游统计改革,组建旅游统计四级网络(县、乡镇、社区村、企业),建立旅游产业基础名录库,完善旅游业数据共建共享机制。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地理定位等先进技术,健全基础数据采集系统,实施科学评价。改进旅游统计方式,形成准确反映旅游业发展综合贡献的统计体系。落实导游管理体制改革,打破导游异地执业的行政壁垒,建立导游服务预约管理平台,完善导游等级评定制度,构建导游社会化评价和监督体系。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制度保障。成立浙江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长担任组长,分管副县长担任副组长,县属相关部门、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负责统筹推进全域旅游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风景旅游管理局,负责日常工作。建立工作例会,强化部门协调与责任落实,及时通报工作情况,研究解决工作推进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强化资金保障,根据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工作需要,统筹安排年度县旅游发展资金。建立旅游产业子基金,母基金出资2000万元。各部门相关项目资金要向全域旅游重点项目或重点工作倾斜。 (二)加大政策支持。建立旅游业引领下的“多规融合”机制,在土地、交通、城乡、生态保护等规划中充分考虑全域旅游发展需要。发改、财政、国土、环保、住建、交通、渔农与农林等相关部门单独或联合旅游部门出台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专项意见,在产业扶持、涉旅用地、财税优惠、资金统筹、信息与人力支撑等方面予以支持。 (三)严格督查考核。建立健全考核督查机制,压实责任、提实要求、抓实考核,将全域旅游工作纳入对县属部门、乡镇的年度考核,对在全域旅游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对工作执行不力、任务完成不好的单位予以通报,确保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四)营造创建氛围。运用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体以及网络、微信、微博、视频等新媒体,采用展板、宣讲、培训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全域旅游发展宣传,组织开展全域旅游“比学赶超”和市民巡访活动,营造全社会重视旅游、关心旅游、支持旅游的浓厚氛围,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全域旅游发展大环境。 附件:《岱山县创建浙江省全域旅游示范县三年行动计划》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