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订单式招生”到“校企合作办校”的跨越
——岱山技校招生就业工作新模式的探索、成果与思考
一、服务地方经济——拓展学校生存空间之道
招生就业工作是职高各个工作环节中的难点与关键所在,它的成败得失直接决定了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决定了学校与社会与企业结合的紧密度和有效性,以及今后的发展潜力与方向。近年来,岱山临港工业特别是船舶修造工业快速崛起,企业对各类人才和高素质劳动力需求量不断增加,部分在市外实习或就业的岱山籍学生开始回流。这一形势,给我校招生就业工作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如何抓住机遇,转变思路,深化改革,创新工作模式的重大挑战。在学校招生形势依然严峻,企业用工出现较大空缺,而毕业生的就业仍然不容乐观的情势下,主动接轨企业需求,寻求新的招生培养办法,拓展学校生存发展空间,成为摆在我们面前重大而迫切的现实问题,持续考验着我们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面对现实,及时调整工作策略,出台了“订单式招生”、“实习生跟班管理”、“校企合作办学”以及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一系列工作措施和办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阶段性成果。
二、订单式招生——企业,学校,学生三方从搏弈走向共赢
所谓“订单式招生”就是学校根据企业的用工需求,以合同或其他具有法律效力的约定方式,定向为特定企业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的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的一种招生方式。这种方式源自企业的招工困难,学校的招生困境和学生的就业困局,它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企业解决用工上的较大困难。近年来,由于地方经济快速发展,人才和劳动力缺口不断扩大,企业很难招到合适的工人和现场管理人员,严重制约企业发展。而这种招生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这一困境 能在短期内为企业提供它必需的工人和管理人员,既解了燃眉之急,又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人才和劳动力保证,同时,也有利于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自身的发展路径,因此获得了企业的普遍欢迎。
2为学校解决了招生难题。众所周知,在普高的强势挤压下,职高招生历来是举步维艰,近年来,由于初中毕业生源锐减和大量去外地就读,招生情况更是每况愈下。这一招生形式却为那些不能升入普高的学生提供了一条快速而实在的就学就业通道,在就业竞争十分激烈的背景下赢得了相当部分学生及家长的认同。但是,在实施这一招生方式的过程中,还要不遗余力地做好初中毕业生和家长的思想工作,加强招生的宣传力度,消除部分学生及家长的疑惑心态,教育他们克服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不良心理,指明企业的发展前景与他们自身的职业前途。同时,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倾听企业在培养人才和劳动力上有什么具体和特殊的要求,努力使学校的教学计划与企业的培养目标相一致。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这一招生方式取得了最大的效果。
3、为学校解决了就业推介的困难,并开辟了新的创收渠道。以往,学生就读两年后到相关企业或单位实习,会遇到很多阻力,需要有关领导和工作人员去各个企业或单位了解岗位需求情况,及早规划,及时与相关企业与单位沟通与请求,有时被迫接受一些不利于实习生的条件,造成许多被动和麻烦,并牵制了相当精力。现在这一问题在实施“订单式招生”的船舶修造企业里已得到完全解决,除极个别特殊情况,企业对实习生照单全收,为学校办学的良性循环创造了重要条件。同时,由于定向培养,企业按规定要向学校资助一定委培费、实操费,实习管理费等费用,并提供必要的设备设施,使学校节约了许多办学费用,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这一模式的优越性显而易见,但对实习生的管理与培养,对学生的实操能力,对学校相应配套设施的建设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没有后续手段和跟进管理,这一模式也许很快会成为昨日黄花,风光不再。因此,我们在总结了以往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适时出台了以下后续跟进措施:
1、实习生跟班管理——对学生负责,对企业尽职
“订单式招生”的重要特征是学生实习的集中化、集团化和规模化,少则数十人,多则上百人集中在一个企业顶岗或流水实习,给企业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并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再加上实习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有的娇生惯养 有的从小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不愿吃苦耐劳,;要一下子从被娇宠被服务对象转化为服务企业、服从他人,具有责任感的实习工人,存在着巨大的心理和行为习惯障碍,而作为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企业,不可能专门设置机构和人员对之专门进行管理,他们希望实习生尽快适应岗位,为企业贡献利润,至少不能给它添太多麻烦。因此,许多学生在实习期间或不虚心学习技术,或不堪工作和生活条件的艰苦,纷纷逃离实习岗位,严重影响学校与企业的约定,损害学校的办学信誉与前景。如不加以切实解决,有可能会使这一行之有效的招生方式失去支撑而夭折。针对这一严峻形势,学校出台“实习生跟班管理”措施,作为“订单式招生”的后续与补充手段,加强对实习生的全程教育管理与监督,指导督促学生认真上岗,安心工作,虚心学习技术和本领。主要做法是:选派业务能力、管理能力和责任心强的骨干教师,带实习生到企业全面管理学生的实习和日常生活,与学生同吃同住同上班,到各实习小组巡视、指导、督促检查,及时纠正学生的各种违规行为,教育学生遵守企业的各项制度和安全规定,尊重领导和师傅,学好技术与本领。同时,及时与带班的工人师傅沟通,了解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与思想动态,以便对症下药,提高教育管理的实效。“跟班管理”的措施使学生深切感受自己还是学生,还必须受到校纪的约束和教师的教育,同时受到企业规章制度的制约和工人师傅的管教,对于他们转变角色,遵守规程,适应岗位,增长见识,锻炼能力,学好本领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赢得了企业的热情好评,也得到了学生家长的高度认同。与没有实施这一制度的其他兄弟学校相比,我校的实习生成了最受企业欢迎的学生。这一制度在海舟、常石、金海湾铺开实施后,不但使学生学到了技术,适应了岗位,巩固了“订单式招生”的成果,增强了学校的办学后劲,而且为进一步创新办学模式开启了新路。同时,消除了学生中途溜号的现象,巩固了学生的职业意识,提高了学校的信誉和办学效益。
2、强化实操——提高学生的上岗能力
“订单式招生”模式的推行后,企业对我校毕业生的提出来了能够顶岗实习,独立操作的更高要求。作为学校,为尽力满足企业要求,稳定长期合作关系,势必要对学生在操作枝能的培养上转变观念和方式,加大实操的培训力度,提高学生的实操水平。为此,我们多方争取资金,配备各种设施,在兴建大型实操工场的基础上,添置了大量现代化的实操机械,基本上满足了学生的实操需求。在教学时间安排和师资配备上, 挖掘潜力,合理安排,做到充分利用,适度倾斜。鼓励教师争做“双师型”教师,大胆摸索,自学成才,敢于承担实操工作。同时,学校创造条件鼓励部分文化课教师转岗,选派部分骨干教师去高校深造。对一时不能在本校解决的实操教师,想方设法向外聘请,以确保实操质量和学生上岗能力的培养。两所分校的实操条件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多方努力下也大为改善,特别是常石分校已基本具备了学生的实操条件。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实操课质量明显提高,学生顶岗实习的适应能力大大加强,受到了企业的好评,也构成了我校办学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订单式招生培养模式”的深化与跨越——“校企合作办学”的生成与巩固
“订单式招生”作为校企合作办学的雏形和最初阶段启发了相关决策机构、领导和工作人员的思路,我们从这一方式的可行性和显著效果上,看到了校企合作办学从横向扩展和纵向深入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在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艰苦努力下,由“订单式招生”向“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转移的常石分校应运而生,经过一年多的运作,已显示了超越“订单式招生”的单一和浅层面的优势和互补性,深化了它的内涵,拓展了它的领域,扩大了办学的社会影响。常石分校作为“校企合作办学”的成功范例,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拓创新,走出职高办学新路子的重大问题,在学校发展战略和管理体制及技术层面上,在一定时期内,解决了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的现实问题。它的示范意义和引领作用正在不断显现。今年8月,金海湾分校也在人们的期待目光中诞生了。两所分校将分别为各自的大型船舶企业承担人才培养的任务,并接受它们的经费资助和相关指导,在办学体制上接受总校的领导,分校负责人、班主任和文化专业教师由决总校派遣,分校内部软硬件设施配备和课程设置根据总校安排和企业需要决定。分校对学生实行封闭管理,全程服务,强化实操,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在企业精神熏陶、实习安排等相关事宜上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做到早规划,早沟通,早安排,及时听取企业对分校发展和教育管理上的意见和要求,不断改进工作,提高企业对分校工作的满意度, 为学生以后的实习与就业奠定扎实的基础。
常石分校根据企业要求向外省招收了数十名家境贫困品学兼优的学生,一方面缓解了本地的紧张生源,一方面建立了与外省有关学校的协作关系,扩大了学校在所在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此,我校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做规划,去外省招生,建档案,了解外省学生的品学情况, 与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主动沟通,积极合作,建立联系,从而摸索出一条“校校合作”办学的新路子。事实上,为了解决本地生源不足的问题,我们在实施“订单式招生”的最初阶段,已着手考虑并分步实施了与外省相关学校的合作招生,分别从贵州、江西、福建等有关学校招生了数量不等的初中毕生,与这些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合作关系已稳固形成 。可以说,“校校合作”是“订单式招生”模式的重要的延伸性成果之一,也是“校企业合作办学”的重要基础。
四、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
虽然以“订单式招生”和“校企合作”为主线的我校招生与就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巨大成绩,但随着工作的深入,我们看到了这项工作还存在着一些漏洞和不足之处,这些漏洞与不足之处有的出自很难抗拒的外界因素,有的可能源自思考问题的不周密或解决问题的不到位等,有的则是学校长期被掩盖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暴露,比如师资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
1、专业教师特别是优秀专业教师严重缺乏,已大大制约了学校的发展和办学实力的提升。许多专业课因此无法开设,已开设的课程也处于被动应付疲于奔命状态,与真正意义上的开设还存在着较大的距离。这一状况实际上已影响了学生的培养质量,从长远说,也可能危及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基础。这其实已成为学校进一步发展的重大障碍,是迫在眉睫的重大问题。
2、初中毕业生锐减已成定局,而我校因社会与企业的需要必须保持甚至超越现有的办学规模,生源不足的情况将进一步加剧,再加上船舶企业的“订单式招生”的客观要求,为完成招生计划和满足企业需要势必造成新生质量大幅下降,事实上,今年招生虽形势喜人,但我们应该看到所招收学生基本为初中学校的后三之一这一严峻现实。这一状况,必然影响教学质量,达不到企业对用工的基本要求,个别行为习惯有偏差的学生还会对正常的教学秩序构成冲击,影响学校的社会信誉。
3、船舶修造专业的开设会大量消耗器材 ,加大学校经费支出的压力,虽然相关企业提供了一些委培费和一定数量的耗材,但杯水车薪,离培养一名合格毕业生的实操费用还有较大差距。
基于以上问题,我们认为,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强与相关的高校的合作,制订实施教师转岗位和培养计划,加快专业教师的培养步伐。出台与完善教师下企业下车间跟班实习与实践的相关制度,鼓励教师努力学习实用技术,了解熟悉企业操作流程,争取成为企业的骨干,提高专业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做到在学校是老师,在企业是师傅。
加强学生的专业教学,加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努力养成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面貌,教育学生准确定位,在自己的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调整教学计划和要求,努力适应大多数学生的水平和能力,做到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整合办学资源,在已开办的两所分校的基础上,把中小企业的用工需要求列入培养计划,由学校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建议,其他企业组成一个联合体,与我校合作办学,以满足这些企业的用工需要和学校的发展需要,在师资等办学要素上,既可以依托总校,也可以借助分校,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办学资源的利用率,促进学校的发展更上一个台阶。